-
日期: 2023-02-19 | 来源: 酷玩实验室 | 有2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当时,卖掉了所有医院的宿迁市,是这样汇报改革成果的:
医改两年,人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日等硬指标全面下降,医院收入迅速增加,非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持续降低。
而且,改革还解决了公立医院“久治不愈”的收红包和回扣的问题。
一时间,宿迁医改备受好评。
直到非典结束后,卫生部委派人到宿迁开展调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全面市场化,似乎救不了中国人。
北京大学海归(专题)学者李玲教授医改课题组前往宿迁调研,发现“老百姓医疗负担反而加重”。
主管部门也痛批宿迁“卖光式医改”,并公开宣布:商品化和市场化取向的中国医改“不成功”。
自此,在医改一事上,“政府主导”盖过了市场派的声音。
2006年,当“政府主导”的倡导者李玲为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讲解医疗改革时,许多人都认为:
政府主导型的免费或者部分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将成为本轮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
因为“全民”+“免费”,自始至终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必然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但“免费”=“不用出钱”吗?
02
世界上任何国家,所谓的免费医疗,归根结底是由全民税收来筹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也曾实行过全民免费医疗:
财政出资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企业出资的城市企业职工劳保医疗;以及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
但是,这样的免费医疗,牺牲的是医疗的质量。
很多农村地区,大家仍是靠“一把草药”来治病,在城市还出现了倒卖医保药品的乱象。
这样的全民免费医疗,也是拖垮全国医保体系的元凶。
当全民免费医疗“呼声”再次高涨,时任卫生部长高强、副部长黄洁夫均在不同场合直言:
中国短时间不可能实现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医疗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从“政策审美”角度,我们应该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然而,从实事求是的层面来说,全民医保,更复合实际。
到了1998年,中国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的全民医保探索。
当年,在城镇建立了一种“强制性”的职工医疗保险,要求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参保。
这种强制缴费的社会保险,也代表了实施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结束。
单位(企业)保障制度,就此转变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建立的“新农合(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大病统筹、小病理赔的共济制度。
到2011年底,中国基本医保已经覆盖了13亿人口,实现了95%的医保覆盖率。
医保覆盖率的快速提升,也带来了医保基金收入的高速增长:
从2003年的千亿出头,涨至2013年的10700亿元。
这十年,也是公立医院的“黄金十年”,每年的收入增幅都超过20%。
然而,在推动医保体系全民覆盖的同时,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毕竟,天量的医保基金,对于很多利益集团存在无法克制的诱惑力。
市场派起初的设想,是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共同加入进来,形成“充分竞争”。
但由于公立医院长期“垄断”了医疗体系中的供方市场,最终,地位也被逐渐强化。
凭借较为充足的资金,升级医疗人员队伍、医疗设施,提高每个病种的消费单值,再依此吸引更多的病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这些大型三甲医院,病人被“虹吸”到了这里,医保资金也是。
在一篇分析医改十五年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
“现在年收入没有50亿,院长参加全国论坛都难上主席台。”
一边是医保体系的快速覆盖,另一边是超级医院接连诞生,医疗费用水涨船高。
这样的趋势中,刚运行了大约十年的中国医保体系,支出即将追上收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