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3-05 | 來源: 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截自小紅書
春天來了,如果暫時無法去日本賞櫻,那就去黿頭渚和武大,只想角度合適不強求亭台樓閣加持的話上海的顧村公園也可以前來壹戰,畢竟上海利西路還可以“假裝在韓國”,上午日本、下午韓國,東亞壹日游坐個地鐵就能搞定。
當然,除了早年盛行的“小字輩”句式,“假裝在國外”系列在近幾年的發展迭代中,也在不斷進步。
“真不是國外”“家門口的馬爾代夫”們已經取代“假裝在巴黎”“京都平替”等系列表達,成了出境游放開後新的流量密碼。
“真不是在國外”之廈門聖托裡尼。/截自小紅書
至於他們的家門口和國外景點,到底有幾分相像,這個問題比較主觀,見仁見智。但只要標題裡這國外景點足夠知名,這條帖子便獲得了天然的流量擔保。
實在詞窮,他們還能加上壹句萬能的“不是國外!再問就煩了!”,自我烘托出壹種火爆的氛圍,不必在意到底有沒有人問。
“別問了”。/截自小紅書
文案之外,足夠好看的圖也是“假裝在國外”系列能壹直吃香的重要原因。
人造景點的話壹定少不了全景玻璃、歐式建築風格。
自問自答的“別問了”也成為流量關鍵詞。/截自小紅書
自然景觀大多數時候靠天吃飯,必要時也可借用濾鏡引爆朋友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