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3-07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1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兩會 | 字體: 小 中 大
各界關注中國“兩會”議程,注意到在數千名與會的商界代表中,不見多位知名互聯網大亨的蹤影,而在場的企業領袖,則大多來自芯片、人工智能產業。隨著中美科技戰白熱化,這說明習近平有何打算?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參訪武漢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第14屆“兩會”於上周末(3月4日至5日)登場,與會人員包含全國政協會議和全國人大會議共5150名代表,但名單上卻不見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知名高管,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芯片及半導體產業的企業領袖。
往年,中國互聯網大亨通常會在壹年壹度的“兩會”提交政策建議,試圖將他們的商業利益與共產黨的政策重點結合起來。
自2013年起,騰訊創辦人馬化騰和百度執行長李彥宏就是“兩會”的常見代表,唯獨今年不見人影。同時,網易執行長丁磊、聯想集團執行長楊元慶今年也未到場;而在商場上具有龐大影響力、近期卻幾乎銷聲匿跡的阿裡巴巴創辦人馬雲,則從未在“兩會”中占有壹席之地。
《華爾街日報》5日指出,這些風雲人物的集體缺席,反映出中國經濟的政策轉向,即曾在中國叱吒風雲的“平台經濟”產業,已不再處於北京發展議程的中心。
“丁、李、馬等人是壹個舊時代的象征”,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注於新興技術和地緣政治的主管Xiaomeng Lu說。
她補充道,中國政府正透過任命壹批新的企業高管參加會議,以表明“對他們商業模式的認可,暗示他們才是中國科技業的未來”。
阿裡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在批評中國政府政策之後,疑似遭到打壓,於公眾視野中消失。圖為2015年馬雲在浙江出席活動。 轉向半導體的目的
這些受邀的科技業代表,包含企業領袖及戰略領域的研究人員,如人工智能、雲計算、半導體和硬件設備等領域。 《日經亞洲》7日報道,其中約有百名代表,來自遭美國視為出口管制制裁目標的企業。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揭示了北京正在致力提高技術和產業供應鏈的“自給率”,因為在這兩方面,中國都面臨來自美國日益增強的挑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黨為了與美國長期斗爭,需要私營企業強化他們的競爭力。”美國諮詢公司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負責中國和技術政策的副總裁Paul Triolo說:“(中國)這麼做不是為了‘主導’未來的技術,而是為了控制自身供應鏈,擺脫美國的監管束縛。”
近年來,華盛頓已經宣布了壹系列圍繞芯片產業的美國出口管制措施,試圖阻礙北京取得高階技術。作為回應,習近平開始在戰略領域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和創新突破,他任用的黨內最高層領導班底中,更不乏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有經驗的人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