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3-07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1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兩會 | 字體: 小 中 大
針對此類科技發展,中國曾公布第14個伍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拾肆伍”)涵蓋中國2021年至2025年的發展計劃,其中包括5G、芯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領域,並被置於國家發展議程的核心。
此外,2015年中國政府即宣布《中國制造2025》計劃,著眼於發展半導體產業,但迄今中國的自有芯片仍僅占比20%至30%。今年兩會的任務之壹就是研究相關立法和政策,以幫助實現這些目標。
“現在需要制定出實際的政策”,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研究中國數碼科技政策的助理教授克裡默斯(Rogier Creemers)表示:“因為這些企業掌握技術,知道政策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所以(中國政府)必須讓他們壹同參與。” 中國科技新秀崛起
會議上值得注意的新面孔,包括中國人工智能巨頭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SenseTime Group Inc.)負責人湯曉鷗、語音識別語音公司科大訊飛(iFlytek)創辦人劉慶峰,兩者都在華盛頓的出口貿易黑名單上。
還有壹些未直接遭到制裁的芯片制造商或相關企業,如中國第贰大代工廠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素心,以及徐州百川化工、有研半導體材料等制造商高管。
其他來自半導體行業的代表,包括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芯片專家李樹深,以及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的工程師郭會琴,以及首次與會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寒武紀執行長陳天石。
相較於半導體產業,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監管整頓後,百度和騰訊等網絡公司已開始退居次要地位。盡管百度作為中國主要搜尋引擎,亦曾被視為中國互聯網的叁大龍頭之壹,並在近期大力宣傳其聊天機器人“文心壹言”,顯示其人工智能方面的努力,但近年來仍從中國主力發展的產業陣容中跌落。
(《華爾街日報》、《日經亞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