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4-04 | 來源: 智谷趨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是截至2016年底,中航鋰電在產品上仍以商用車為主,對即將爆發的乘用車市場缺少預判和准備。
贰是2017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進行了大幅調整,補貼與產品能量密度掛鉤,商用車補貼大幅下降。
叁元鋰電池迅速崛起成為主流,中航鋰電所主攻的磷酸鐵鋰電池,被邊緣化。
這樣壹來,中航鋰電裝機量呈現斷崖式下跌,2017年、2018年分別虧損了3.3億和7億,加起來整整虧了:
10.3個億
此時的中航鋰電,不僅自身陷入嚴重困境,還將母公司成飛集成拖入退市警告,可以說是走到了懸崖邊上。
如果沒有強援相助,估計它可能就會墮入深淵。如同曾經位列前叁的沃特瑪那樣,走向黯然破產。
就在這樣的困境中,關鍵的分野出現了。
洛陽,沒有及時出手。據洛陽市委政研室的壹篇反思文章《中航鋰電改革發展經驗對洛陽市發展“風口”產業的啟示》(以下簡稱《啟示》)披露:
洛陽市制造業高質量基金與中航鋰電進行過多次接觸,但在合作條件上我市更看中資金安全和預期收益,把保底收益承諾和安全退出機制作為投資的前提條件,從與企業共同進退、扶持產業發展的角度考慮不夠,導致最終雙方未能合作。
而另壹邊,“白衣騎士”常州則半路殺出,果斷“抄底”,壹頓眼花繚亂的操作後,把中航鋰電攬入麾下。
早在2015年,常州市金壇區就以巨大的魄力,壹次性投入28億,引入了中航鋰電項目。還允許中航鋰電將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作價評估,大幅減少了中航鋰電的實際出資金額,釋放了巨大的誠意。
《啟示》壹文中寫道:
2018年,面對巨額虧損的中航鋰電,金壇區政府再次頂住巨大壓力,組建專業團隊對動力電池產業以及中航鋰電項目進行了反復論證,果斷做出了“抄底”的決策。
金壇國資制定了詳細的重組方案並直接與中航工業集團敲定細節,以迅雷之勢完成子母公司身份調轉,將中航鋰電從壹家洛陽的央企子公司變為常州地方國有企業。
整個重組過程,完全是壹氣呵成。
正是在常州的全力支持下,中航鋰電上演了壹幕“絕地反擊”的好戲。出貨量排名從行業第9壹躍成為第3,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2022年10月6日,更名後的中創新航成功在港交所實現IPO,市值壹度超過600億,成為江蘇全省最大的IPO。公司營收也跳躍式增長,2022年總營收壹舉突破了200億。
這壹下,洛陽徹底傻眼了,而常州贏麻了。
可以說,如果沒有常州這個“伯樂”,中航鋰電這匹“千裡馬”,很可能就泯然眾人,甚至淪為行業發展的又壹個炮灰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