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4-17 | 来源: lang-club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红了,现在考虑用流量变现”
小张说,经过之前记者的采访,他火了。他现在打算跳出“收鞋、洗鞋”的具体事务,要去“做管理”,做“设计者”,去“孵化”更多的大学生开店。找他开店,他不收加盟费,但要收约9000元的“学费”、约9000元的“机器材料费”。
“媒体报道后我红了,现在考虑用流量变现,和我合作要给9000元‘学费’、9000元机器费。今天四五家媒体说要采访我,我没准备好,没同意。”小张说。
面对“造富神话”保持理性头脑
近段时间,一些“造富神话”的案例屡屡冲上热搜,同时也受到舆论质疑。
3月中下旬,媒体报道郑州一名黄姓女大学生,穿着得体的衣服上门收破烂。她在媒体上说:“收破烂月入过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自由,不应该让学历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此事随即引发热议。北京青年报记者深入采访得知,黄女士是河南循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和大股东,该公司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旗下运营有“么丢”废品回收小程序。当客户表示有废旧物品后,工作人员会提供上门回收和估价服务,目前主要由黄女士在运作。
3月下旬,有媒体报道一对义乌95后夫妻“摆摊卖小吃日入9千元”。引发质疑后,丈夫回应:“平时的日营业额在六七千元,那天正好电视台来摊位录节目,搞得跟拍电影一样,吸引很多人,并且围观的人一直增加。加上又是周末,导致那天的生意异常火爆,比平时多卖2000元左右,但是我们生意本身也不错。9000元不是夫妻两人完成的,还有两名员工参与。”
同样是3月下旬,有媒体报道“女生靠摆地摊还清百万债务”,内容却是女子摆地摊后,做自媒体,然后有粉丝,再做供应商,做供应是利润的大头。
据上游新闻报道,评论员金芮宏撰文指出,能够被公众看到的“造富”故事很大程度上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缺乏准备盲目跟风加入其中,很可能会黯然收场。面对一些迅速“造富”的个例,年轻人还需三思,切莫头脑发热。
综合自央广网、上游新闻、@梨视频、网友评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