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4-30 | 来源: 新潮沉思录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通人的市井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经济和媒介话语权力的配置,市井生活在媒介话语中又是没什么分量的,在媒介话语中,它总是该给各种“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让路,比如地摊和苍蝇馆子影响城市体面,比如吃狗肉野蛮,比如吃烧烤不健康还会挨打……每件事情背后,你总能看到媒介权力挟持公共议题,影响大众认知的影子。
当然,用工业化来衡量餐饮业是否发达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工业化这个事物首先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它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同时生来也带着自毁的基因,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化,根本上还是以逐利目的为根基,这必然导致工业化最终出现自我反对和解体的趋势。金拱门是工业化产物,疯牛病和瘦肉精也是工业化产物。没有把“人”放在核心位置的工业化,也很容易变成一种剥削手段。
笔者15年左右在一家农业电商公司,赶上国内农业电商第一波创业潮,当时头部的一些公司,起初的思路是帮夫妻小店买菜采购,做净菜处理,帮他们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赚取中间服务,然后搞来搞去发现这活太脏太累,而且在小商贩和夫妻小店身上也刮不到多少油水,因为如果你的服务太贵,人家就不会在乎人力成本。后来这帮公司就转换思路了,净菜直接升级成料理包半成品,服务对象也从传统夫妻小店变成连锁机构和网红餐饮。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小商贩小餐饮自然就成了互联网创业者个眼中需要被“革命”的对象了。就好像国内最近一次互联网热潮是要干掉菜市场一样。纯由资本引导的这种所谓“产业革命”,听起来往往很美好,但结果很可能是干掉一大堆小生产者,获得垄断优势后,普通人也并没有获益。
很多人都以为现在一些一二线城市餐饮水平的退化,本地中小餐饮的消失只是由于地租问题。实际上这是中国入世后高速发展二十年来资本扩张的一个缩影。对于那些和商业中心捆绑的连锁餐饮机构来说,地租并不是核心成本。本地中小餐饮衰落了,商业中心里的连锁餐饮们的品质有没有越来越好呢?显然没有。
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商业中心通过餐饮维持人流基本盘,上面提到的那些公司通过预制半成品帮助餐饮机构大量节省成本并获得服务收益,美团,抖音等平台帮助餐饮机构吸引流量,打造口碑并获得流量费用,餐饮机构通过绑定商业中心和在平台上砸钱获得现实和网络中的双重流量。这中间有哪一点不工业化?这非常符合资本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化。
那请问消费者在这里获得了什么?
装修精美,菜品千篇一律的网红餐厅,用虚高的价格得到加热过的半成品,越来越少的选择,越来越低的品味。毕竟这样的产业链条里,只要能让普通人物美价廉的选择够少,差异化和真实口碑就不怎么重要了。不是说料理包不好,但它对普通人的价值是廉价快速的选择,而不是需要花高价品尝的垃圾。
而像一些人鄙夷的烧烤行业这个事。它确实是脏活累活,并不是所谓的体面工作。普通中国人的餐饮生活就是由无数这样的脏活累活构成的,而这又构成了中国底层最重要的工作谋生岗位。中低端餐饮不体面,不工业化,费效比太低,但它是中国底层社会的重要稳定器。
站在道德干岸上的人会说,你消费廉价餐饮,就是用餐饮从业者的血汗维持自己的低成本生活。其实我不介意每天买料理包自己做,但我这样做了,社会就会为餐饮从业者们产生更体面的工作么?显然不会。干岸上的人又愿意把自己的体面工作让给其他人么?恐怕他们只会抱怨物价更贵了不如润了。
大幅提升中低端餐饮业的服务费和人工费呢?目前群众们已经给出答案了,这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也不是一个好选择,要想让大部分人都不辛苦不卷,正确的方向应该是逐步降低资产价格,缩小阶层差距,而不是继续灌水。这个话题这里就先不展开了,以后再聊。-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