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0 | 来源: 风声OPINION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种“新文化”的形成,自然会伴随着与老习惯的冲突甚至纷争。正是在不断的争论中,人们才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而并不意外的,小孩的吵闹是所有争执场景中最典型的。
一方面,小孩子有爱闹的天性,也被教育系统鼓励大声说话,幼儿园的活动经常见到老师要孩子们“大声说”;而另一方面,小孩又被认为是“绝对无辜”的,这次事件那对夫妻第一时间的反应也是这样,“他们只是孩子……”
持“新文化”立场的人看来,他们不是孩子,而是“镜子”,可以完整反映出“家长的教养”。不管是在高铁还是飞机上,“熊孩子”在舆论中都是“旧秩序”的象征,人们并不是讨厌孩子本身,而是厌恶孩子背后的家长态度。
但是和家长相比,孩子又是最理想的“管教对象”。他们是弱小的,容易成为大人情绪的替罪羊,他们又确实有可塑性,就像我们这个社会一样。对孩子发火的人,内心中可能有强烈的对社会的期待以及失望。
这次女孩被掌掴事件,最让人震动的一点,其实是她“坚决不同意和解”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她不和解,是想给对方留下案底,甚至让对方小孩将来不能考公务员。这明显是一种过度解读。
我认为这个女孩的情绪是一种愤懑,她真正想看到的是“正义得到声张”,“文明得到尊重”。
当然,舆论的一边倒,并不意味着女孩的遭遇是普遍的,不意味着这种“新文化”遇到普遍挑战,而是相反,至少在高铁上,女孩代表的“新文化”早已取得压倒性优势。以我自己的乘坐体验看,高铁上更常见的场景是每个人拿一部手机,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陌生乘客之间也几乎没有闲聊。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已经足够“进步”,才让偶尔发生的孩子吵闹和撞座椅后背,显得更刺耳、更难以容忍。
这个女孩的不妥协,也可以看作是“新文化”的坚持,她作为一个更现代、更文明的新生代,挨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得有个公允的说法,这可能才是公众对此耿耿于怀的原因。
不管这个处罚最终是怎样的,她都能接受,她要的是一种“真相的呈现”,让世人看到是谁对谁错,而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想想:如果是我,我应该怎么做。
一方罚款200元,一方罚款500元,这样的处罚认定是“双方都有责任”,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哲学,但在新旧文化冲突中,这种“劝和式处罚”却很难息事宁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