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0 | 來源: 英國那些事兒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種線粒體捐贈療法,由英國紐卡斯爾生育中心(Newcastle Fertility Centre)首創。
其實早在2015年,英國就已經批准此類技術的臨床實踐,以便治療和預防嚴重線粒體遺傳疾病。
然而當下他們並未立即推進。
全世界第壹個依托這項技術出生的嬰兒,其實於2016年4月出生在墨西哥。
孩子的父母來自約旦,母親有肆分之壹的線粒體攜帶了Leigh綜合症基因。
夫妻倆過去生下的孩子都夭折了,最終他們決定去紐約新希望生育中心(New Hope Fertility Center)尋求幫助,並遇到了華裔醫生John Zhang。
在該醫生的建議下,他們嘗試了線粒體移植。
由於當時美國尚未批准這項技術,夫妻倆和醫療團隊只能前往墨西哥進行治療。
最終,孩子順利出生,不過此事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其中,主要的爭議都源自這種治療所帶來的倫理問題。
很多反對者認為,線粒體替換會觸碰到基因編輯的紅線。
壹旦此類技術放開,就可能引發“設計嬰兒”及“優生學”等道德滑坡,出現種種以“避免遺傳疾病”為名的“嬰兒改造”現象。
也有人擔心,這項技術對孩子的成長有害。它導致的“叁親”狀況可能造成親子關系混亂。
不過已經有學者對這些質疑給予了回應。
針對前者,學界認為線粒體捐贈技術改變的是致病突變的線粒體,而非細胞核基因。
這項技術僅限於預防和治療嚴重線粒體遺傳疾病。其目的是追求健康,和“設計嬰兒”等有著根本上的區別。
再加上,沒有研究表明這類技術的使用會致使患有相應遺傳疾病的群體被歧視。
被扣上“倫理失當”的帽子顯然不合適。
針對後者,學界也澄清了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第叁親”。
因為人類大部分的DNA都存在於細胞核中,“裡面約有23000個重要基因”,決定了外貌、特質以及個性等重要方面。
而線粒體攜帶的DNA只有“約13個重要基因”,也就占胎兒所有遺傳物質的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不會影響重要特質。
這根本無法和父母所提供的基因相比較,因此捐獻者在遺傳學上不能被稱為母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