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1 | 来源: 青年志Youthology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那些穿着暴露、成熟性感的女性,即使平时大部分男性遇上都会多看上几眼,但在他们心中,这些女性都是不值得被爱,也不可能成为她们的择偶对象的。就算谈恋爱,也只是玩玩而已,因为谁也不想做“接盘侠”把她们“娶”回家。
缪斯
他说:
“你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你就是我的缪斯。”
她说:
创作领域一直有把女性当成“缪斯”的说法,但对男性似乎没有一个对应的词。
蔡依林在《大艺术家》这首歌中就是在揭示“缪斯”这种权力不平等的关系。“缪斯”通常暗示女性是男性创作者、男性艺术家的附属品,即使这个创作者所谓的“灵感”可能很大程度来源于这位“缪斯”,或者本来就是“剽窃”缪斯的想法。这种说法否认了女性的自主意识,也否认了女性同样也可以成为非凡的创作者和艺术家。
女性因此容易在创作领域陷入“助理”的陷阱,因其拥有“奉献”的精神和特质,容易躲在男性身后,或自愿给男性交付她的创作成果,并遭受许多目光和压力,最终扼杀女性的创作之路。
有意思的是,女性创作者往往会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TA人故事经历作为素材而拥有“耻感”;但男性创作者往往会认为成为“缪斯”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耀。
果儿
他说:
“一代乐手终将老去,但总有果儿正年轻。”
“就不存在不睡果儿的乐手!”
她说:
最初源于老北京方言,意为“年轻漂亮的女子”。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摇滚乐进入中国后,随着“骨肉皮 Groupie”文化的逐渐流行,“果儿”成为“骨肉皮”的本土化名词,用来形容追星并与乐手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在摇滚乐的歌词中,“果儿”会被随意塑造成“婊子”或“女仆”的角色。
后来,此词也不再局限于摇滚乐,在艺术、文学圈也开始逐渐流行。
“果儿”一词的出现,看似是对女子年轻、性魅力的赞美,隐含为了热爱的艺术献身(体)之意,实则是将她们排除在创作者行列之外的策略,以此来作为女性的参与门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暗含性别权力关系不平等之意。女性被认作“果儿”,容易沦为男性创作者的附庸,将女性的注意力转移在创作之外。
女汉子/金刚芭比
他说:
“留这么短的头发,你是男的吗?”
“每天都在健身房,小心练成金刚芭比。”
她说:
只有符合传统“女性气质”——长发、温柔、羸弱等的女性,才能被男性称赞、欣赏与喜欢。
说是女性不需要强壮的体格或强悍的气质,因为男性才是那个应该“罩”着女性的人。当女性成为可以自己保护自己,或者不再在男性的框架下去服美役的时候,男性就会诋毁她们,试图把他们排除出女性的群体。
毕竟,如果女性真的“帅”起来,就没男的什么事了 o.O。-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