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1 | 來源: 青年志Youthology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而那些穿著暴露、成熟性感的女性,即使平時大部分男性遇上都會多看上幾眼,但在他們心中,這些女性都是不值得被愛,也不可能成為她們的擇偶對象的。就算談戀愛,也只是玩玩而已,因為誰也不想做“接盤俠”把她們“娶”回家。
繆斯
他說:
“你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你就是我的繆斯。”
她說:
創作領域壹直有把女性當成“繆斯”的說法,但對男性似乎沒有壹個對應的詞。
蔡依林在《大藝術家》這首歌中就是在揭示“繆斯”這種權力不平等的關系。“繆斯”通常暗示女性是男性創作者、男性藝術家的附屬品,即使這個創作者所謂的“靈感”可能很大程度來源於這位“繆斯”,或者本來就是“剽竊”繆斯的想法。這種說法否認了女性的自主意識,也否認了女性同樣也可以成為非凡的創作者和藝術家。
女性因此容易在創作領域陷入“助理”的陷阱,因其擁有“奉獻”的精神和特質,容易躲在男性身後,或自願給男性交付她的創作成果,並遭受許多目光和壓力,最終扼殺女性的創作之路。
有意思的是,女性創作者往往會因為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TA人故事經歷作為素材而擁有“恥感”;但男性創作者往往會認為成為“繆斯”對於女性來說是壹件至高無上的榮耀。
果兒
他說:
“壹代樂手終將老去,但總有果兒正年輕。”
“就不存在不睡果兒的樂手!”
她說:
最初源於老北京方言,意為“年輕漂亮的女子”。但在上世紀八拾年代,搖滾樂進入中國後,隨著“骨肉皮 Groupie”文化的逐漸流行,“果兒”成為“骨肉皮”的本土化名詞,用來形容追星並與樂手發生性關系的女性。在搖滾樂的歌詞中,“果兒”會被隨意塑造成“婊子”或“女仆”的角色。
後來,此詞也不再局限於搖滾樂,在藝術、文學圈也開始逐漸流行。
“果兒”壹詞的出現,看似是對女子年輕、性魅力的贊美,隱含為了熱愛的藝術獻身(體)之意,實則是將她們排除在創作者行列之外的策略,以此來作為女性的參與門檻、行為規范和評價標准,暗含性別權力關系不平等之意。女性被認作“果兒”,容易淪為男性創作者的附庸,將女性的注意力轉移在創作之外。
女漢子/金剛芭比
他說:
“留這麼短的頭發,你是男的嗎?”
“每天都在健身房,小心練成金剛芭比。”
她說:
只有符合傳統“女性氣質”——長發、溫柔、羸弱等的女性,才能被男性稱贊、欣賞與喜歡。
說是女性不需要強壯的體格或強悍的氣質,因為男性才是那個應該“罩”著女性的人。當女性成為可以自己保護自己,或者不再在男性的框架下去服美役的時候,男性就會詆毀她們,試圖把他們排除出女性的群體。
畢竟,如果女性真的“帥”起來,就沒男的什麼事了 o.O。-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