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5-13 | 来源: 极昼工作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她不想让面前的学生们成为当时那个恐惧的自己。那节课上,她告诉他们,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如果做错事,必须向你们道歉,你们也可以对老师制定惩罚,也有扞卫自己的选择。
课后,一个女生找到她,“终于发现有人站在我们这边。”
个体是有选择的
经历了这样的一年,陈漠寒选择离职。看着年轻老师们的变化,她感觉自己像一座“孤岛”,也担心不可抗拒地被同化。而面对学生的痛苦,她无力改变。
离开学校后,陈漠寒从乐山去了成都,做主教阅读课的独立教师。最初的生源只有朋友推荐的几个孩子,一个月4堂课,每节100块,碰上疫情时常取消,要和亲戚朋友借钱维持生活。
父母不支持她的选择,希望她尽快去到公立校。可她想到,在曾经的学校里,教室装了监控,很难自由选择一些文本,和学生放开讨论。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学生们遭遇不公时的痛苦,还有自己曾经的沉默。
离职后,陈漠寒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当学生们处在权利完全得不到保障的环境里,自己鼓励他们去做“正确的判断”,但尝试发现无一例外全都失败,她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只会加深他们的无力感?
“面对权利被侵害,个体是有选择的。”这是陈漠寒常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决定把这些事记录下来,“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2019年年末,她找到以前的学生谈话,录下他们在学校的遭遇,又复印出记录举报内容的本子,把学生控诉举报制度的周记做成图片,也写下她那一年的教学经历和思考。
●举报制度下的值班同学总结。讲述者供图
当她在网上发出这篇文章后,才突然感觉到解脱。曾经的学生纷纷转发,之前体罚学生的年轻同事也留言,说后悔那些行为。可有个学生跟她说,自己准备和好友去找老师辩论举报制度,被批评“搞小团体”,“你总相信在任何情境下,个体都是选择的。可是我想告诉你,我们真的没得选。”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个年轻的女老师开始思考。她最终发现,“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然后如何扞卫。”
她搜到了《联合国儿童公约》,才了解到,原来有个课程专门教学生认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之后,她又被美国芝加哥一所公立学校的入学通知震撼,那里第一页就写着学生权利,详细说明学生有人格尊严权、安全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等,之后是学生义务,然后是老师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错误行为都有一个适度的惩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