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6-05 | 来源: 风暴眼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淘宝上的个人信息查询服务商
就在那期社工库危害的科普视频下面,有149条评论,其中多人在暗示自身的社工库身份,可以帮人查档。他们甚至一个人可能注册多个账号,在该视频下,举荐名为CAI情报员、社工渗透员、渗透情报员丧彪、Cia数据对接查档、Hack 情报员等账户。但当我循着账户公布的QQ群号潜入群里时,我发现举荐人和被举荐的人,都同属一个组织,他们是至少4个不同QQ群里的管理员。无奈之下,潇潇在评论处多次留言,不要相信这里的其他人。他还强调,保护信息尤为重要,请认真对待!但收效甚微。“这些名字中带有‘黑客’、‘情报’等字眼的人,很大程度上是骗子。”
知乎上设置“社工库”的话题,显示浏览量有2626万,讨论量有1.7万。位居头条的就是一篇关于《社工库杂谈》的转载,文章非常翔实地记载了社工库如何进行数据撞库,并给予演示案例。这篇文章获得723条点赞,近百人评论。
谷歌搜索浏览器输入关键词“社工库”,会产生250万条结果。无人能精确统计,网络世界里隐藏着多少家社工库,多少人以业余或者全职的方式投身其中。因为许多社工库还隐藏在“暗网”里,普通用户根本搜不到。
社工库的信息链条往上溯源,也异常复杂。在社工库里,信息的价格以它自身的价值而定。
而价值,通常由供需两端的大商户协商。流向社工库的数据,已经是在市场上被多方榨取后的数据,价格已经非常便宜。
在地下黑市,黑客攻击获得的数据,为一手数据,经过清洗后,会打有模糊的标签:譬如女性、母婴、金融、中产阶级、华侨群体等,这样的数据通常最值钱,买主大多是诈骗集团或者商业竞争对手。后者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做测试,比如,黑客会给500个人的联系方式,买方会挨个打电话,如果有50%的转化率,这个数据都会非常值钱。
数据如甘蔗,经过“商业组织”的咀嚼后,原本颜色鲜亮的甘蔗已经干涩了,当被人拿到黑市二次或者多次流通后,就只剩下干燥的浆状纤维,这时才会流通到社工库。
“数据经过的交易次数越多,价格越便宜。”潇潇告诉我,有些一手数据可能每条5元,上万条的数据就高达数万元。等到社工库购买时,价格可能会低到0.1元/条。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有家社工库,购买12亿条快递公司的数据,只花了5000元。
但是,当这些被多次利用的数据流入社工库,面向普通零散用户后,那些无差别的信息,突然因为被人“点名搜索”而变得立体起来。这个人圆脸还是方脸,住在何处,与何人交往, 资产在哪,点外卖是否加辣,喜欢住酒店还是家里,咖啡里是否加糖。因为它满足了个人无法熨帖的现实,价格便陡然蹿升了。
譬如,因为对情人的不满,想要查询相关信息,以泄私愤;因为生意被骗,主谋逃之夭夭;譬如金融大佬卷款逃跑,徒留一批追债无门的投资人;因为情感纠纷,分割家产,想要雇佣侦探查询对方不利的证据。
这完全成了私欲里揣摩挖掘人性的流量生意。社工库里除了细碎的查询服务外,推出了与之相应的套餐,出轨抓奸调查套餐5000元,起诉套餐7000元,抓人套餐(票务监控、实时定位)6000元,报复套餐(封禁账号、手机轰炸)3500元。
社工库的运营者从中赚得盆满钵满。教授黑客攻击技术的一位网络技术人员,委婉地告诉我,有些人依靠社工库,可以轻松地年入百万。
收入真假无法核实。不过,在许多裁判文书里,确实可以发现它的利诱有多大。2014年,山西人牛强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购买了一台服务器,将服务器架设在吕梁市兴县的老家,在服务器上用MYSQL写入数据,搭建了QQ华景机器人自动查询社工库。此后一直到2018年,他为充值的会员提供了84亿多条个人信息,发展了6000多个有效会员,赚了25万多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