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6-05 | 来源: 风暴眼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倾向认为,用户是有隐私悖论的——尽管用户声称关注隐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为表示他们根本不在意——2018年,李彦宏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中国人是愿意这么做的。”
这一观点尽管颇受诟病,但也暗示了巨头们公开搜集用户数据的底层思维。
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一个大数据公司,它们借此访问了用户爆炸级的数据,甚至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更多的商业探索和创新。我们具体而微的痕迹,譬如浏览商品的类目、对话使用的称谓、访问页面的时长、搜索记录等在它们那里变成了有价值的信息。它们根据用户足迹搭建模型,揣摩我们的心理,预测我们的行为,甚至灌输给我们思想,诱导我们改变行为。
公司越来越了解我们。它们手握庞杂的数据,仿佛指挥我们的“遥控器”。2017年颁布的《网络安全法》也默认了网络运营者对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前提有三个:平台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经用户同意;收集的均是其提供服务有关的个人信息。
但在顾及商业创新的数据默许之上仍然有一个重要而无法回避的因素——人,只要有人在操控一切,信息泄漏的风险就一直存在。这也是《欺骗的艺术》一书表达的最核心观点。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法律在公司保护个人隐私上要求无论多么严格或者公司多么强调保护隐私,现实中,我们的数据泄漏仍然在指数级增加。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为了保护信息安全,2017年网站实施实名认证以来,我们每登录一个app,也意味着我们被网站收集的个人信息反而更精准了。而网站信息一旦泄露,黑产中流通的将是更齐全的用户信息。
多位网络安全工程师都表达过类似的担忧,2017年网站要求实名认证以前,泄漏的信息其实是比较杂乱而模糊的。但是2017年要求实名后,泄漏的信息已经越来越具体了。
这似乎也意味着,数据失控将成为互联时代的常态。“平台还是有很多作为空间的。”李菁说,平台也将迈入一个强监管的时代。-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