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6-19 | 來源: 明後雨前時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油潑面的歷史和起源
油潑面是壹種陝西特色的面食,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壹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油潑面最早在案板街,炭市街壹帶經營,後來在西安很普遍了。
油潑面是陝西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陝西人民樸實厚道、勤勞智慧、敢於創新的精神。油潑面也是陝西人民與外來文化交流互動的壹個載體,它吸收了辣椒等外來食材和調味品,並將其融合到傳統的制作工藝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味。油潑面還是陝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道美味佳肴,它能滿足人們對於口感和營養的需求,並能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幸福的感覺。油潑面的制作方法
油潑面的制作方法並不復雜,但需要壹定的技巧和經驗,尤其是對面團的掌握。它的制作方法主要分為肆個步驟:和面、扯面、煮面和潑油。具體如下:
和面:將水和鹽混合,用溫開水化開鹽水和面,水分幾次倒入,先拉成面絮,後搓成塊,再蘸水調軟。每25kg面用12.5kg水、750g鹽、鹼面100g反復折揉後,醒10分鍾,再分批搓成大條,揉好,抹上油,再揪成100g重小劑子抹油搓成小條,用濕布蓋嚴待用。
扯面:將小條用手壓扁擀成寬片,在寬片中間用小擀杖橫壓壹道紋,雙手左右分開扯成寬面片,再順中間壓紋處劈開。根據個人喜好,可以扯出不同形狀和粗細的面條,如箸頭面、油潑面、龍須面、劍刃面、空心面等。
煮面:將扯好的面迅速下入沸水鍋中,水再次煮沸後即以把面撈出。煮好的面條可以過壹下涼水,再控幹水分。
潑油:將辣椒粉,可以選用粗片無籽的,放入碗中備用。鍋中倒入油燒至8成熱,多次均勻潑入碗中並用筷子快速攪拌。迅速向剛剛潑好的油潑辣子碗中倒入少許涼水,並攪拌均勻。將煮好的面放入碗中,在上面撒上蔥花、蒜末等配料。將燒至8-9成熱的油分叁次潑入碗中。最後,撒入少許鹽和雞精,倒入約5-10毫升醋,油潑面就做好了。
油潑面的營養價值和健康效果
油潑面不僅美味可口,還有壹定的營養價值和健康效果。它含有豐富的香甜、滑潤澱粉、糖、蛋白質、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還有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A和叁種氨基酸等,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的功效。油潑面還含有蒜、醋等調味料具有抗菌、抗炎、降血壓等作用,辣椒油中含有辣椒素和維生素C等物質,可以刺激味覺神經和唾液分泌,增加食欲和口感。
油潑面易於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油潑面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它能給人們提供壹天所需的能量和營養,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油潑面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當然,油潑面也要適量食用,過多或過頻地吃可能會導致胃腸不適或上火。油潑面的推廣和傳播
壹、文化傳播。油潑面作為陝西人民的“心頭好”,在陝西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油潑面不僅是壹種食物,也是壹種文化符號,它承載著陝西人民的生活習慣、地域特色、民族精神等。油潑面在壹些影視劇、文學作品、網絡平台等媒介中被反復提及和展現,從而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了陝西的飲食文化和地方特色。例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影視劇中都有油潑面的出現,讓觀眾對這種美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
贰、商業推廣。油潑面作為壹種經濟實惠、制作方便、口味獨特的食物,也受到了許多商家和企業的青睞。油潑面在全國各地開設了許多連鎖店或者專賣店,滿足了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油潑面也被制成了速食品或者調料包,方便了消費者在家自制或者外出攜帶。油潑面還借助了電商平台和直播帶貨等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了它的魅力和優勢。例如,東方甄選等電商平台就曾經在陝西進行過油潑面的直播帶貨活動,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反響和搶購。
叁、民間交流。油潑面作為壹種民間美食,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分享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油潑面不僅是陝西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道菜,也是他們招待客人、贈送親友、表達情感的壹種方式。油潑面在各種場合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例如節日慶典、親友聚會、旅游紀念等。油潑面也通過網絡社交平台和視頻網站等方式,讓更多的人學習了它的制作方法和吃法。例如,在知乎、抖音、微博等平台上,都有很多關於油潑面的介紹和教程,讓網友們能夠在家輕松做出壹碗地道的油潑面。
總之,油潑面是壹種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風味的陝西美食,它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味蕾,還能傳遞壹種文化和情感。油潑面是陝西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朋友。如果你有機會去陝西,或者在其他地方遇到油潑面,不妨嘗試壹下,你壹定會愛上這碗鮮辣酸油的美味。-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