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6-22 | 来源: BBC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泰坦潜水器的碳纤维和钛合金外壁设计,使它的最大操作深度达到4000米。
潜水器的特厚外壁,能够在超强水压下保护舱内人员。
海底洋流
我们可能比较熟悉是能够将船只和游泳者带偏的强大海面洋流,但是在深海里也存在激烈的水下洋流。虽然通常不像海面上的洋流那样强,但是仍然是大量的水在流动。它们可能是由海面上的风带动下方水层,可能是深海潮汐或者由温度和盐度造成的水密度差异形成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urrent)。被称为“海底风暴”的罕见现象——通常与海面漩涡有关——也可能造成强大的间歇性水流,将海床上的物质扫走。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首和船尾断裂,形成两个主要部分。对于它周边水流的已知信息是来自于对海床纹理和残骸周围乌贼游动方式的研究。
泰坦尼克号的一部分残骸所处的地方,据称是靠近一个受到所谓西边界洋流的冷南向流影响的海底区域。该“海底洋流”的流动在海床的泥土上形成了迁移的沙丘、涟漪和丝带形状的图案。这令科学家得以了解洋流的强度。他们在海床上观察到的大多数形成物,都与相对较弱至中等水流有关。
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东侧形成的沙波纹——船沉后散布开来的物品、配件、固定件、煤和船本身的部件——表明有一种由东向西的底部洋流,而在主残骸的所在地,科学家说水流趋向于从西北到西南,这可能是由于残骸的较大部分改变了水流方向。
在船首部分的南面周围,水流似乎格外多变,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南都有。
许多专家预计,这些水流带来的沉淀最终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掩埋在沉积物下。
深海考研学家格哈德·赛弗特(Gerhard Seiffert)最近领导了一次航行,对泰坦尼克残骸进行高精度扫描。他告诉BBC,他不相信该区域的水流会强到对潜水器造成威胁——只要潜水器有电。
“我不知道有水流会足以在泰坦尼克号残骸现场对任何运作正常的深海载具形成威胁,”他说,“水流……在我们做制图项目时,会给绘图精度增加难度,但不会威胁安全。”
残骸本身
由于海底水压、沉积物移动以及以铁为食的微生物侵蚀其结构,泰坦尼克号其实正在缓慢地解体
沉在海底100多年后,泰坦尼克号已经逐渐降解。船体两个主要部分在最初与海底碰撞时造成的冲击,使得大片残骸扭曲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铁为食的微生物形成了冰柱状的“锈柱”,加速了残骸的消蚀。事实上,科学家估计,船尾上更高的细菌活动——主要由于它遭受的损伤更大——导致它的消蚀速度比船头部分快40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