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7-07 | 來源: 投稿指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柴靜 | 字體: 小 中 大
2013年,《看見》全國發行。發布會現場,由白岩松、崔永元、羅永浩、陳曉卿等大佬坐鎮,邱啟明主持,被譽為當年“最強大的文藝傳媒陣容”。幾個月內,《看見》狂賣壹百多萬冊,此後不斷加印,橫掃國內各大書店和圖書館借閱榜。這是柴靜最後的高光時刻。兩年後,她將迎來另壹場“高光”,《穹頂之下》引爆全網。但這次卻押錯了賭注,紀錄片被光速下架,引來罵聲壹片。“賣國賊”“臭公知”“偽文青”“代理人”等各類標簽,紛紛貼上當事人的外套。從職場小白到公知女神,柴靜整整走了拾年。而從神壇飄落墜地,柴靜只用了兩年。
2015年,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在各大平台播出,短短壹周內,視頻播放量達數千萬人次,引發輿論地震。而紀錄片的導演,正是當紅的央視女神兼知名主持人柴靜。
柴靜
但令當事人始料未及的是,這部紀錄片的風評出現了兩極分化。壹部分網友認為,《穹頂之下》的采訪非常“人性化”,理性中立客觀,提高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加速了北方霧霾的治理進程;但更多的網友卻覺得,這部紀錄影片的數據存在造假,抨擊中石油壟斷,吹捧西方價值觀,充斥著柴靜個人的意識偏見。不過,這些還只是水面上的討論。真正讓柴靜走下神壇的,則是因為這部紀錄片的背後贊助商是美國基金會。柴靜曾將“福特基金會”放在片尾感謝名單中,這是壹家低調且龐大的非政府組織機構,也就是俗稱的“NGO”。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多年以後,科普自媒體“回形針”因肉蛋奶事件遭全網通緝,起因也跟這家NGO組織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輿論不斷發酵,最終官方出面,《穹頂之下》從各大視頻網站陸續下架。壹夜之間,柴靜的標簽從“共和國良心”“文藝女神”變成?“賣國賊”,淪為眾矢之的。然而,盡管民意洶湧,當事人並不打算“道歉”了事,而是果斷“息網”,無視公眾的評價和議論。與此同時,柴靜入選美媒《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者”,與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瑞典外長斯特倫列入同壹名單。這壹年,柴靜39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