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7-08 | 來源: 軍武次位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不過,與沙皇俄國相比較,蘇軍中的黑人更加稀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士兵,成為軍官並在冷戰前沿壹線部隊服役的幾乎沒有。
不過在壹些重大軍事行動中還是可以看到黑人的身影。比如,在處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中,蘇軍出動了大量的工程兵部隊,在裡面就能看到黑人士兵。
在烏克蘭軍區第210工兵旅75110部隊服役的安那托利耶維奇·希裡亞克,他是壹名蘇聯土生土長的黑人後裔。在1986年5月2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從普裡皮亞特市疏散平民的過程中,他所在的旅負責了浮橋搭建。
中間的黑人即為希裡亞克
蘇聯解體後,這位希裡亞克老哥還是生活在俄羅斯的農村,現在就和普通的俄國大叔壹樣,沒事釣釣魚、喝點伏特加。如果說還有什麼愛好,就是COSPLAY,玩壹下戰爭重演。
如今的希裡亞克
除了這些作為蘇聯軍官或者士兵服役的黑人以外,在蘇軍中還有相當壹部分黑人是來自非洲國家的軍事留學生。
在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為了樹立蘇聯形象、支援亞非拉殖民地的民族獨立斗爭,在蘇聯廣泛招收非洲留學生。包括伏龍芝軍事學院、列寧政治學院、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古比雪夫軍事工程學院等頂級的軍事院校,都有來自非洲的軍事留學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