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7-24 | 来源: 中国慈善家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故宫 | 字体: 小 中 大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挑战。
2021年10月,山西晋中持续降雨,多地发生山体滑坡,平遥古城多处房屋倒塌、古建筑受损。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雨季,文物古建的处境又开始令人捏一把汗。犹记得两年前的10月,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造成多处古建筑受损。大雨两周后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山西共有1783处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及周边护坡、围墙坍塌等险情。
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另一个恶果。不仅是极端天气短时间的冲击会威胁到古建古迹的安全,长时段内气候的缓慢变化,同样会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损伤文物。在有较多古迹的甘肃、山西、陕西等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西北省份,生态环境本就较为脆弱,也使得它们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显着。
缓慢但不可忽视的破坏
7月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其中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且21世纪极端天气将继续增加;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且我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着区。
类似的变化趋势在更小的地域气候研究中也有体现。国际环保NGO绿色和平2021年起在甘肃开展气候变化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甘肃省1961年至2021年的年平均气温增速达0.28°C/10年,远超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另外,省内极端天气频次增加且极端性增强,21世纪初极端高温日数比2000年以前增加了约5.5天,省内极端降水量也持续波动上升。
2014年9月,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阿艾石窟一处起甲壁画修复后的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共完成了41个洞窟壁画的保护修复。
长时段内的气象因子变化,会对文物古迹造成缓慢但不可忽视的破坏。甘肃当地最多的遗址类型,是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石窟内温湿度的变化与降雨密切相关,而温湿度的频繁变化则是导致酥碱、起甲、壁画脱落等病害的重要影响因素。简单来说,干燥气候会让壁画表面返盐或起皮,而更湿的环境则会容易导致墙体里的黏土矿物吸水膨胀,湿度下降时则可能让壁画中间空鼓、剥落。
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莫高窟,在上世纪末就开始应对气候变化对石窟、壁画、塑像造成的威胁。1998年,莫高窟与美国盖蒂研究所合作,选取壁画病害严重的第85窟,开始在洞内应用全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来实时掌握温度、相对湿度、墙温、二氧化碳浓度等;双方同时合作了环境监测项目,建立起洞窟空气温、湿度变化与壁画病害的关联,成为此后数十个洞窟的环境监测的理论框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