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8-19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讓世界沒有挽不回的誠信”——在湖南長沙,隔著玻璃門,永雄集團總部前台背景牆上這句標語依舊清晰可見。
但整個催收行業的“誠信”,又在經歷新壹輪拷問。“當暴力催收盛行,用常規方式做催收很難維持生計。”從業拾多年,李峰見證了催收行業從萌芽、爆發到混亂。“逾期債務越來越難催回,反催收黑產不斷打破底線,對催收監管趨嚴,叁方壓力下,行業到了不破不立的階段。”疫情期間業務量下降,李峰不得不退出轉行。
新冠疫情期間,催收行業又經歷了壹次陣痛,國內“催收巨頭”永雄集團也不例外。“員工從新冠疫情前的1.7萬人,降至疫情結束後的7000人,經此事件後又陡降至2000人”“集團賬戶和流動資金凍結,經營難以為繼”。2023年5月25日凌晨,永雄集團在官方微信公號宣布停業,但公告很快又被撤回。
永雄集團的停業風波,為催收行業再壹次敲響了警鍾:行業的灰色地帶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監管,也再次引發了巨大的社會不信任。
“近日,有催收公司停業事件在社會上引發巨大輿論關注,並將催收行業推到了社會公眾面前。”永雄發布公告第贰天,5月26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不良資產清收專業委員會,很快出面表態,並發布了壹份《倡議書》,呼吁執法部門“理性、客觀看待催收行業,既要打擊暴力催收、侵害公民信息安全的害群之馬,也要保護合法合規經營的催收公司。”
(自稱“處於金融服務商(核心委外機構)營業額業內全國第贰名”的湖南強賁於2021年11月被查。本文攝影/本刊記者 李明子)
事實上,從P2P爆雷之後,催收行業就已經面臨過壹輪行業整頓潮,但壹直處於尷尬境地。在外界看來,催收行業“不良”形象還是長期難以扭轉;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如何管理龐大的自營催收團隊和委外機構,也始終是其面臨的壹大問題。
“催收行業的尷尬處境壹定程度上與缺乏行業標准有關。”壹位借貸領域資深從業者說,催收行業立法仍處於空白地帶,實操階段缺乏參照標准,同時也讓不法分子“鑽空子”,導致反催收“灰產”猖獗。
中國的催收行業,到底該何去何從?“中國的催收行業誕生於2003年,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壹個有著數千家公司、數拾萬從業人員的行業,每年為金融機構收回逾期及不良貸款逾千億元。”前述《倡議書》呼吁,有關部門進行催收行業立法。
“催收巨頭”整改中
“永雄被查,引發了全社會對催收行業的關注。”這是業內人士的壹致感受。
今年5月,永雄在其官方賬號發布的《告全體員工書》中提到,2023年4月3日、4月10日和5月19日,安徽警方跨省執法,相繼介入集團衛成公司吉首分公司、集團懷化分公司、湘潭分公司和邵陽分公司調查,共將179名員工強制帶往安徽,並分別采取監視居住、取保候審、刑事拘留、逮捕等刑事強制措施。目前,共有3名員工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批捕。
隨後,永雄集團又發布了關於撤銷《告全體員工書》的情況說明壹文。5月25日午後,這兩篇文章均顯示已被發布者刪除。
“在停業整頓,其他不便透露。”《中國新聞周刊》以咨詢催收業務的名義聯系到壹位永雄中層管理人員,該人員表示:“到10月前後能恢復營業,公司有要求,現在被各方盯得緊,其他情況不好多講。”
位於長沙麓谷芯城科技園的永雄集團總部拒絕訪客,公司保安表示,目前不招聘,不接新業務,員工都已放假,辦公樓禁止外人進入。-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