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8-19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相距不到5公裡,麓谷企業廣場壹棟寫字樓的19樓,是湖南華威金安的辦公所在地。這裡同樣大門緊閉,因為撤離匆忙,地上還散落了幾本小冊子。而湖南眾誠,位於壹間連鎖酒店的18層,主辦公區玻璃門從內部鎖死,工位上還留有電腦、打印機和個人物品,辦公區壹側的辦公室內放著壹張行軍床,但並未有人應答。其他幾間合辦公室已經搬空,物業人員正在組織裝修,准備轉租出去。
行業需要“系統性變革”
“市場回暖,但經濟還不景氣,催收業務明顯增多。”今年上半年,林洲幾乎連軸轉地出差,從事企業催收工作贰拾多年,從沒像今年這樣忙碌。
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2》顯示,不良貸款有所增長,資產質量下遷壓力較大。截至202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3.63萬億元,同比增加153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80%,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但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達到2.84萬億元,同比增加1945億元,增幅達7.36%。
超過叁個月的逾期貸款大幅增加,給催收行業提供了潛在的大量業務空間。
疫情之前,催收行業也壹直處於快速爆發期。永雄集團招股說明書顯示,根據iResearch的數據,中國催收行業高度分散、競爭激烈,由大約3000家公司和機構組成,市場參與者包括國內律師事務所、小型催收機構和大型私有的消費者應收賬款管理公司。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催收市場的總收入以48.5%的復合年增長率在增長,而同期美國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9%。
在野蠻生長時代,暴力和軟暴力催收引發的極端案件,時有發生,刺痛社會神經。2021年11月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實施。2022年,公安部等九部門將軟暴力催收、失聯修復盜用隱私信息列入常態化掃黑除惡行動。“個人貸後催收領域遭遇了史上最全最嚴最強的監管。”林洲評價,“相關制度接連出台,催收靠非法手段獲取利益的野蠻生長時代基本宣告結束。”
但合規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這對催收行業來說始終如鯁在喉。
“行業內頻現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亂象,不僅造成社會大眾對催收行業的質疑和信心缺失,甚至因個別催收機構及人員實施違法犯罪催收行為而否定整個行業。”2022年12月10日,在湘潭大學永雄樓召開的第伍屆“信用法治·韶山論壇”分論壇上,有專家總結,這導致催收行業在監管和輿論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在征信不夠完善的環境下,催收行業本身也面臨重重難題。比如,很多逾期時間較長的債務人為逃避債務頻繁更換聯系方式,導致債權人及其委外催收機構的提醒還款等催收服務無法正常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催收人員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信息修復、請求第叁方協助催收和請求第叁方代償等。期間,不規范的催收行為時有發生。
部分催收機構和催收人員,采取過度方式或強硬措施進行施壓,甚至有部分催收人員鋌而走險,進行違規違法犯罪催收,如通過非法或不正當方式獲取債務人的個人信息、冒充公檢法等公職人員催收、黑社會性質軟暴力催收、用“呼死你”軟件進行電話轟炸等。
“傳統電話催收模式現已面臨合規性以及收益下滑的雙重挑戰。”相關業內專家在上述論壇指出,探索新的平衡,杜絕催收過程中因失聯信息修復引發的刑事風險,已成為當下催收行業亟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在湖南,部分金融機構、催收機構正在聯合通信運營商推動“叁網修復、失聯連通”模式來破局。具體操作方式是,移動、聯通、電信叁大通信運營商依托於自身海量數據,在確保數據隱私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加密身份證號碼發現失聯人當前活躍的手機號,再通過虛擬號外呼的方式為銀行、委外催收機構、保險、法院、政府等單位提供失聯用戶觸達服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