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8-25 | 来源: 返朴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20多年时间里,疟疾的相关研究曾先后四次获奖:1902年授予罗纳德·罗斯,因其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并阐明疟原虫的发育史;1907年授予阿方斯·拉韦朗,因其发现血细胞中的疟原虫;1965年授予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因其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以及2015年授予屠呦呦,因其分离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在人类与疟疾的漫漫斗争历程里,他们在医学史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
黄热病:最早的蚊媒病毒疾病
除了寄生虫,病毒也是引发蚊媒传播疾病的关键因素。黄热病病毒是第一个确认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648年墨西哥便有关于黄热病爆发的记录。随后的200年里,黄热病是最致命和最令人恐惧的传染病之一,在非洲和美洲造成了大规模伤亡[6]。
黄热病病毒感染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特征,比如表现为自限性疾病,如发烧、肌肉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类似轻度流感的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在3到4天后消失。然而,一小部分患者会在24小时内进入第二个毒性更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烧复发、出血、黄疸、尿液变黑、肝肾功能衰竭等,半数复发的患者在7~10天内死亡[7](图2)。
图2.19世纪绘出的黄热病的四个临床阶段。图片来源:Etienne Pariset and André Mazet. 1820. Four illustrations showing the progression of yellow fever.
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不清楚黄热病的病因和传播方式,直到1881年古巴医生卡洛斯·芬莱(Carlos Juan Finlay)根据流行病学提出了关于蚊子可能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假说”,才为黄热病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01年瓦尔特·里德(Walter Reed)采用蚊子叮咬人类志愿者方式进行研究,证实了伊蚊是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后续人们在古巴施行的蚊媒干预措施也的确控制了黄热病的发病率。另外,里德还观察到黄热病是由患者血液中可以通过极小滤孔的物质引起的,表明黄热病的病原体远比细菌要小。但一直到了1927年,黄热病病毒才被分离出来,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分离出来的人类病毒[8]。
后来马克斯·泰勒尔(Max Theiler)发现,将黄热病病毒在动物上进行多次传代后,病毒毒性会逐渐衰减。经过了多年的实验,泰勒尔终于分离出一种称为17D的减毒株。17D毒力很低,但能够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由此泰勒尔研发出黄热病疫苗,并在接种疫苗后有持续长达30~35年的免疫力,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疫苗之一[9]。马克斯·泰勒尔也因此获得了1951年的诺贝尔奖。
登革热:热带地区的潜在杀手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热带病毒性疾病,该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它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进行传播,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传播,我国的广东、福建、云南以及台湾等地都有过登革热的疫情。大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都是无症状感染,而有症状的感染则经常呈现为流感症状,如高烧、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并伴有休克,甚至死亡[10]。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登革热列为十大潜在威胁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约35亿人面临被登革病毒感染的风险。据估计,1999年至2019年间,登革热病例增加了600%[11]。由于人口的全球流动、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的持续扩张,登革疾病的流行范围还会继续扩大。2023年7月,WHO警告称,由于全球变暖利于蚊子生长和蚊媒疾病传播,今年全球登革热感染人数可能会创历史新高。
日本乙型脑炎:亚洲的隐形威胁
与登革病毒不同的是,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通常由库蚊传播,且该病毒的自然循环涉及多种脊椎动物宿主。猪和水鸟被认为是两种最重要的JEV扩增宿主,虽然它们在感染后通常无临床症状,却会产生高病毒血症,足以将病毒传播给蚊子。-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