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9-01 | 來源: 英國那些事兒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2007年,彬仔(化名)在紐約目睹了父親出車禍的全過程,他死在他眼前。
自那之後,彬仔停了在唐人街面包房的工作,整日將自己關在房裡,對牆壁說話。
2009年,他幾乎全裸著跑出家門,慌張地說身後有日本殺手在追殺他。母親用身體擋住房門,他捉起壹把刀,刀口對准的是自己。
那是彬仔第壹次住進精神病院。
(特制的拘束衣,示意圖)
此後近拾年間,彬仔往返於醫院和社區的康復中心,但效果不佳。有壹次他跪在醫生面前,求醫生“給他打壹針”,因為“活著實在太痛苦了”。
彬仔的母親黃玉萍(音)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兒子。她在壹家日托中心打著最低薪資的工,不會說英語,也無力全天候地照顧他。
絕望的情緒彌漫在母子之間,黃玉萍自己也開始吃抗抑郁藥,她說:
“那些日子,我祈求老天爺讓我早點死,這樣我就不用看到兒子受苦。”
這種情況到柒年前才發生好轉,那時黃玉萍了解到下東區有壹個康復中心,接待的基本都是中國移民。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替兒子報了名,如今的彬仔時常蜷縮著陷進椅子裡,臉上的表情很難讓人看清。
他總是顯得悶悶不樂、百無聊賴,但每周伍天,他都風雨無阻地出現在這。
柒年了,彬仔再沒住過院。
-
這壹切都仰仗於康復中心主任,瑪格麗特·賴(Margaret Lai)的悉心照料。每當她見到彬仔出現煩躁情緒,就會給黃玉萍打電話,討論如何處理。
黃玉萍說:“如果沒有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不會有現在的生活。”
賴主任在下東區開的這間康復中心,是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中國移民而專門設計的。
這個不到伍拾平的小房間裡,各色福字與中國結點綴其間,牆上是手寫的標語,音響裡傳來幾拾年前的流行歌。
(康復中心的牆面)
這裡常年收治著拾幾個病人,和彬仔壹樣,他們曾在醫院與醫院間輾轉,最終在這裡看到希望的曙光。
他們經常圍著桌子打太極拳,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和家人共處。
最典型的情景是這樣的:賴主任在白板上寫下“尊敬長輩”、“閱讀報紙,跟世界保持聯系”等建議,帶著壹群病人大聲朗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