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9-02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对于这些父母来说,自己读硕只是第一步。迈入门槛之后,让随迁的孩子通过DSE考试获得高学历才是深层次目标。
相比内地高考,DSE考试报考人数少、被重点高校录取率更高。根据香港教育局的数据,2023年DSE报考人数为50823人,而香港八大每年提供15000个学士学位给本地学生。也就是说,2023年香港八大的报录比为3.4∶1,录取率大约为40%,远高于内地985、211高校的录取率。
刘雅茜还觉得,DSE考试中“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相当于内地高一的水平”。而如果参加高考,按照女儿的成绩,“拼命三年,最后也只能上三本”。如今,她们的目标可以是香港前三所院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但刘雅茜女儿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3分的及格分,只能再复习一年。DSE考试采取合并制度,成绩有2年有效期,考生在第一年成绩不理想的科目,可以选择重考,取两年内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容错度更高”。
去往香港后,周颜长租了学校附近的酒店标间。家人仍旧在杭州,孩子交给爸爸和奶奶。
周颜感觉,求学时的课程安排“还算轻松”。上课七个多月,其他时间都是假期。每周3天课,每门课一学期2个作业,分别是1500字小论文和小组作业,“毕竟不是什么名校,对你没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周颜的工作也能够在线上处理。
刘雅茜也觉得课程要求难度不大。“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即可,作业一般会给一个月时间,认真查资料就可以应对,期末考核都是论文或者开卷考试”。
2023年7月,周颜毕业后回到杭州。但“拿身份”的历程远未终止,“除了学生签证和毕业两年后的续签,后面四年就需要花精力维护”——要么多去香港,要么工作挂靠。
因此,周颜计划多带孩子去香港,参加夏令营、冬令营。“与香港的连结越多、对港的贡献越多,更能顺利拿到永居”。
40岁的河南妈妈李灿则决定索性举家迁往香港,她的儿子如今在郑州上小学五年级。赴港读硕作为她一系列行动的起点,背后是一场彻底的逃离。
“中国式父母,特别是80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杀出一条血路。”李灿说。
三个月前,李灿同样拿到香港珠海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计划先赴港给孩子找好学校。
核心还是在于对高考的担忧。“河南考生太多,我们确实卷不动。即便他最后考到六百多分,也只能上个非常普通的211,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2022年10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推出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放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视觉中国/图)
把孩子留在中产阶层
什么样的父母会选择这条路?
据李灿观察,走这条路的家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有教育规划,也要有经济能力,“最起码中产以上”。周颜的朋友圈细细记录着6岁女儿的生活日常:带孩子去艺术馆、去科学馆、送孩子去学游泳、去香港迪士尼乐园。
刘雅茜同样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上小学前,她就带女儿学芭蕾、拉丁、游泳、画画、书法和钢琴。钢琴和画画两项,女儿都坚持了下来。
刘雅茜甚至为女儿做好了更长远的规划。2019年,她花费1500万元在深圳宝安中心区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根据中介提供的数据,宝安中心区2019年房价约为10万元/平方米。她的想法是,“如果孩子未来靠不上我,起码还能收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