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9-10 | 來源: Sir電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楊麗萍 | 字體: 小 中 大
當這些光環暫時退去。
楊麗萍試圖顛覆這些光環和過去的自己時。
大眾便蜂擁而上,口誅筆伐。
關心楊麗萍私生活的,和批評《孔雀》低俗的,其實是同壹批人。
他們本就不是舞蹈藝術的受眾。
也沒有真的買票進場。
對於他們而言,欣賞壹場舞蹈,遠不如嚼舌根來的更有意思。
你說,《孔雀》本就規定,1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入場,不存在少兒不宜。
他反駁:“沒有兒童就能公開演出低俗內容了嗎?”
你說,這是需要感受的藝術舞蹈。
他們搬出“民族感情”:“西方人那套,我們中國人不信!”
這就是今天的輿論場。
壹個與常識、邏輯、審美為敵的環境。
僅靠幾張照片,就能完全否定壹個頂級藝術家,沉澱伍拾多年的審美經驗。
僅動動嘴皮子,就能讓那些需要反芻和感受才能被觸動的好作品,付諸東流。
03
顯然。
這些看不慣楊麗萍的生活方式,就使勁斷章取義、想把她打倒的網友並不理解——
楊麗萍,這麼多年來她的藝術理念,她付出的心血,到底意味著什麼。
他們用壹種唯我獨尊的霸道,審視著楊麗萍沒有打擾到任何人的私生活,清除著自己不愛看,甚至只是看不懂的東西。
卻完全沒有想到——
對中國人來說,要看見堅持不迎合、不諂媚、只對藝術專注的純粹,還能憑純粹獲得掌聲與嘉獎,這到底有多艱難。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舞蹈可以是《孔雀》那樣,不必有意識形態的宣傳,不需要兼顧家國敘事,憑借直擊心靈的美,就能長存於舞台。
但在楊麗萍的少年時代呢?
這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都是大逆不道、要被批斗的大毒草。
審美,也是有罪的。??
不能夠種花,不能夠穿花裙子,不能夠喝咖啡,不能夠聽流行音樂……
而人們的生活只能圍繞生產和革命,其余的審美需求,都是多余的,是小資情調的。
所以。
當楊麗萍的《孔雀》在春晚舞台上,展現出那種以不帶意識形態色彩、不具有實際用途的,純粹的美的時候。
這僅僅是“正常”和“健康”嗎?
其實那更是大膽的革新,是對陳腐慣性的大逆不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