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0-13 | 來源: 新硅NewGeek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Thomas H. Bailey
1984年,創始人Bailey以1400萬美元的價格,把公司80%的股份出售給了堪薩斯城南方工業公司(KSCI)。出售股權後,Bailey就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於游山玩水,而基金運作則交給了臥龍鳳雛:28歲的 Jim Craig和29歲的Tom Marsico。
Tom Marsico的風格是“高集中度+成長股”,正好遇到市場風格匹配,在極短時間內就成為業內的明星。他本人也在1989年和1994年獲得晨星公司頒發的年度基金經理獎和世界基金經理獎。
Marsico和Craig兩人把這種風格復制到了整個公司,批量化打造明星產品。此外Janus在營銷上也下足了功夫,產品營銷經費動輒數百萬美元,甚至公關主管都會挨個給商業記者打電話推銷產品。
Janus 90年代輝煌的兩大締造者(圖片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整個90年代,Janus的管理規模從30億美元翻了百倍直至3180億美金。在最高潮的2000年,Janus的新增募資甚至是全行業(全美所有共同基金)發行量的30%,每天幾乎都有10億美元湧入Janus的賬戶。
雖然規模比不上老牌巨頭富達和先鋒,但Janus明顯名氣更大,連克林頓都將自己壹部分的IRA退休賬戶交給Janus打理。
從2000年9月到2002年9月,兩年時間Janus旗下有伍只基金回撤超過60%,甚至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了壹年後,Janus才不情不願的開始調倉[8]。最後,損失巨大的客戶紛紛贖回,Janus大跌。
用當下的話語說:Janus成也抱團,敗也抱團。Janus最受歡迎的伍支基金的持倉高度相似,並有3支在1998年取得完全相同的業績[10]。而這些基金倉位最大的股票之壹就是:思科。
不只是持倉重疊,對於壹家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來說,Janus的持倉過於集中,公司的分析師壹度只有26人,頭寸只覆蓋了500多家公司。持倉集中使得Janus在暴跌時就像砧板上的魚,無法動彈。
木頭姐完整地經歷過互聯網泡沫的全過程,對Janus的“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耳熟能詳。因此,當她創辦Ark Invest,用同樣的成長股策略來投資時,她最害怕的就是把Ark跟Janus拿來做類比。
木頭姐的形象向來是敢說敢做,無視別人目光,但從行動上來看,她很害怕歷史在她身上重演。
木頭的長短板
拿Janus的故事,來映射ARK,確實有許多的共同之處。-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