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01 | 来源: 柳飘飘飘了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我总认为,真正伟大的导演的标志,便是清晰的“艺术脉络”。
在宏观的电影史中,侯孝贤扮演着极具关键性的一环:
往上,他承接成濑巳喜男、小津安二郎的日式美学,又完全忠诚于中国的风貌,将外人的创造化为己用。
侯孝贤为致敬小津百年诞辰拍摄的《咖啡时光》
向下,他影响了包括是枝裕和、李沧东、贾樟柯、毕赣在内的一系列新生导演,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大师。
曾偷师于日本电影,却又“反向输出”,成为是枝裕和口中的“父亲”。
侯孝贤这样的人物,不仅在自己的土地上结出硕果,更能让不同的文明连成一体,这种高度在华语电影中是难以复制的。
而在微观的个人层面,侯孝贤的作品也具有鲜明的脉络性:
早期植根乡土题材,初露锋芒,但功力已经睥睨群雄。
《风柜来的人》是我的私心最爱之一,也堪称他的紫薇软剑。
个人珍藏
精巧灵活,出鞘便是绝杀。
世间大部分导演若能到这一步,其实已堪为大师。
但下一阶段,侯孝贤又拿出了《悲情城市》。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这部史诗般的巨作,证明他的造化已进入精神层面,不被形式束缚。
这一步,又残酷地筛掉了99%的同行。
不过功力到达这境界,留给人的进步空间也委实不多了。
直到他上一部作品《刺客聂隐娘》。
至高的剑客,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甚至无剑胜有剑。
至此,侯孝贤已不需要追求任何“相”层面的东西,甚至无需情节与对白,便能生出美。
这或许是侯孝贤对不少同行颇有微词的原因。
在参透电影的武学奥义后,他开始信仰沉默,追逐寂静。
相比之下,现在许多打着艺术旗号的作品,未免太嘈杂,也太喧闹了些。
不得不说回《悲情城市》。
连侯孝贤自己都说,此作是他风格转变的标志,但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无论往前向后看都相对独立。
之前,他借渺小的人看时代,讲俗世里的境遇。
之后,他又透过时代的窄缝看人,在那些不光鲜的历史片段中,人显得微茫如草芥。
而《悲情城市》,它哪方面都与“小”无关,分秒都气吞山河。
体量是一部“伟大”很重要的指标,许多导演都会有意识地去拍几部这样的大号作品,以撑门面。
差别在于,许多导演都很难摒除浮躁,太急于把话说完、把情绪泄尽。表达欲过剩,反而显得多余。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