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06 | 来源: 极昼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论文中《实习风波“劫”》选段
论文比较遗憾的是,小A的导师拒接了访谈邀请。作者在后面总结,当下存在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导师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这在现实情境里的通俗解释是:谁能成为导师?——有论文成果和职称的人;怎么确定导师?——非双向选择,入学前盲选;谁能问责导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非学生。
“我当时真的太傻了。”回忆起选导师,丁雨说出了和小A一样的话。丁雨是高分考进这所学校,原本选了另一个导师,拟录取后,对方说要出国了。她看了现导师的简历,资历深,留学多年,着急之下也没考察更多。她觉得,是自己抱了过高的期待。
转导师失败后,丁雨再反思,觉得“整个研究生体制有问题”。学校的招生名额根据导师人数来定,要想有书读,你只能先进来。之后她发现,对导师,只有教学评分这一评价体系。学院里公认的好导师只有几个,其他导师也要学生干私活,只不过不像自己的导师有语言暴力。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网红论文也提到,研究生扩招、应试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导师身兼多职,将指导研究生这一导师的根本职责排在科研项目之后。作者认为,部分研究生导师除了科研任务,还要教学授课,有的还担任行政职务和其他兼职,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导师无法给予更多时间进行师生交流和指导。
一个研三女生在上海某985高校读环境工程。原导师35岁,今年刚任教,对她说不想带学生,只想自己做科研。女生没有师兄师姐带,又没项目,科研上毫无进展。导师很快放弃了她,直接不交流。女生转导师后,分析过原导师的冷暴力,认为原因也出在当下就业难,年轻老师难留校,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未来,初衷就不是为了教书育人。
问题由来已久。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高校教师要评职称、申请基金等普遍和论文挂钩。而青年教师被分配了更多的教学任务,且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如果一定年限内学术KPI不达标,就会被辞退。据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某高校青年教师工作6年但不被续聘,对院系领导行凶。这些压力也层层传导给学生。
上述二本学生吴珑的导师年过40,还是讲师,忙于评职称和博士后出站。他负责学校近20个大班的通识课,每班大约100人。起初,导师交给吴珑几个班的论文批改,工作量不算大,她很顺从地接受了。“一步错,步步错”,当成倍的工作——近2000人的课程论文、考勤和成绩登录一次又一次涌来时,她不好意思拒绝了。
况且这是师门传统。吴珑的两个师姐,一个批作业之余,替导师翻译完了一本书。另一个帮导师写各种申请书、整理学术资料,还要替同门改毕业论文。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导师“一言不合就打电话”,再三让吴珑保证干活不会出错,否则是教学事故。他还会深夜零点打来电话,让吴珑第二天早上七点翘课,去帮他打印并送文件。
针对“青椒(青年教师)的压力”,中南大学曾规定,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但这不是普遍做法,且新教师没有职称,工资低,步入中年又有现实压力。吴珑说,她的导师任课多,就是为了赚课时费。周末,导师还会打电话找她聊他新家的装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