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15 | 来源: 狐瞰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能治愈我的,就是上课,其他的,尤其是这些杂事,我希望离我越远越好。”张荃说,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她一直觉得,当班主任最能够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
然而,接受采访的两位校长都发现,在非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正在浮出水面。
何卫公告诉记者,教师们也变得很焦虑,有时候情绪很烦躁,一些教师陆续出现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干预,甚至选择辞职不再教书。但他有时也感到爱莫能助,自己也很茫然。“大家都没办法把精力安安心心用到教育教学上,教学质量就受影响。”何卫公说。
“无意义”“没有成就感”,受访的教师大多如此形容那些非教学任务。
语文教师李舟说:“上好课是本职工作,有成就感,但把一篇公众号(推文)写得让领导认可,只是在完成任务。”班主任郝明不想把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杂事上,她说:“我本来是热爱(电视剧)教书的,但如果总是这样耽误我的备课工作,我会没有成就感。”
据观察网采访报道,《教师时刻都在忙,但不是忙上课;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管教学》文章中提到,小优是南方某市知名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老师们三番五次参加各机关单位举行的朗诵、演讲、课题研究等比赛,小优父母心有埋怨,却敢怒不敢言。“老师的主业应该是教书,时不时就‘失踪’,我很担心教学质量。”这种担忧焦虑并非孤例,且大部分学生家长会立即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业“基地”向校外培训机构倾斜。
除此之外,年轻的班主任们缺乏管理班级的经验和家校沟通的技巧,疲于处理学生家长之间、家长与班级之间的各种矛盾,难以聚焦教学工作。来自北方学校的班主任小北感叹:“我在体制内来来回回工作过五个单位,学校是幸福感最差的,因为得不到尊重:得不到领导的尊重,得不到部分家长的尊重,得不到少数孩子的尊重,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不被尊重让人相当难受,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面对家长的担忧和埋怨,同为年轻班主任的小川感同身受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个很奇特的现象,特别是小学教师,你认认真真备课上课,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会认为你不思进取;你三天两头不在课堂上,打比赛、参会或要求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却被认为是积极上进的。”
双高双普、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儿童友好学校……这些内容本身与校园建设息息相关,也能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校园事、校园毕”,很多老师对此并不排斥。“教书育人,育人也很重要。难的是对应的各种迎检资料——家长的签名回执单、家长代替孩子完成的相关主题手抄报、家长给孩子拍照以供学校存档……”
“我觉得某些部门领导现在把教师当成社区干部用,至少我的学校,教务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比如创文时老师上街打扫卫生,假期当河长塘长去河湖巡逻……”另一位教师告诉我,“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首先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普遍文化水平高、材料写得好,很多任务还可以‘嫁接’给家庭,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去完成。”
有青年教师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有一次在凌晨两点被领导打电话叫醒,需要外出做志愿者;此外,由于线上沟通的日益便利,老师们在下班后还常常要应对家长的“信息轰炸”,有的甚至发生在深夜。
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想离开“围城”,旁人看似优越的“铁饭碗”也开始出现离职潮。其中,江西省临川市的老师群体正是其中最明显的一波——大约70名教师集体辞去了教师工作。
最终的受害者是谁?肯定是孩子们。
如何减轻“非教学负担”?
教育专家指出深层次原因 知名大V胡锡进痛批形式主义
据悉,针对教师非教学负担沉重的问题,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要减掉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2020年,教育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