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17 | 来源: 一条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
刘一云医生
我们有一个医生叫刘一云,她原本是上海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后来辞职加入我们,2020年,她被派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参加新冠治疗的项目。
当时她所在的那个医院是比较老旧的,乍一看可能都看不出这是医院,也很缺设备。国内的普通病房,可能都比那边的ICU设备要好。然而,那里却是专门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医院。
项目刚开展第一个月,收进来的每一个病人几乎都是在拖延了两周,在家或在别的医院救治无效后才来,重症死亡率是100%。每天早上,值班医生就会告诉她,昨晚又死了多少人。
▲
刘一云医生正在查看病人的情况
她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她和我们说:“如果我在和我不在,病人死亡率差不多,那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在医生前往一线前,我们会提前做培训,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更有救治希望的病人。但新冠病人的危重程度都差不多,选择救谁、不救谁,只能靠医生自己判断。她的压力非常大。
刘医生讲过一件她印象深刻的事,当时的老病房里只有一台监护仪,但躺着两个患者,一开始监护仪给其中一个休克病人用,后来另一个呼吸衰竭的病人状况也开始恶化,没办法,只能把仪器拆下来给他用。物资就是这样紧缺。
有时候,医院连供氧的气源都会断,甚至会断电。碰到病人休克,连最基础的升压药都没有,只能让家属临时去外面买,但买来的药也是各种各样的规格。
▲
刘一云医生和伊拉克本地的医生同事一起过生日
她真的是一边崩溃,一边收拾心情,继续手头的救治工作,一边还要给当地医护人员做培训。后来,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当地医护的救护能力飞快提升,加上物资也一批批送过去,医院的死亡率,由一开始的100%,然后一直慢慢下降到80%,到她走的时候到了60%,她是很有成就感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