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17 | 来源: 读者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来源:视觉中国
《反焦虑思维》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主人公玛丽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常常午夜惊醒,心跳加速。
更糟糕的是,惊醒之后的玛丽很难二次入睡,而是躺在床上直到天亮。
漫漫长夜里,她的脑海里不停闪现白日里发生的令她担心的各种琐事:
孩子到了青春期,格外叛逆;丈夫的事业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被老板开掉;……
持续的焦虑和失眠让她疲惫不堪。
丈夫埋怨她太暴躁,孩子们吐槽她没有耐心。玛丽的生活仿佛跌入黑暗的谷底。
考古学家约翰·卢伯克曾说:
“我常常听人说,人们因工作过度而垮下来,但是实际上十有八九是因为饱受担忧或焦虑的折磨。”
患得患失,这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日常?
因为大事小事而心烦意乱、想东想西,久而久之,被焦虑拖入负面情绪的“单曲循环”,最终个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被严重影响。
我们其实忽略了,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昨天,也没有不放晴的雨天。
你以为前方只有斑驳星光的暗夜,其实等待你的是霞光万丈的黎明。
与其束手就擒,深陷其中;不如转身行动,和焦虑握手言和。
最近,《令人心动到offer》第五季热血开播。节目中,何运晨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一次,何运晨在一个外地的项目现场待到晚上10点多。突然,有一个项目的工作群亮了。
有人艾特他,请他发一份之前准备好的文件。看到消息,何运晨就把文件发给对方。
第二天,刚好周五,何运晨从项目现场回上海。途中,他的微信又被“轰炸”了。
原来,工作的合作伙伴在群里发文件截图,并提问:“何律师这个文件的这个地方,我理解是不是应该……”
看到对方的提问,何运晨本能地惊了一下。
因为“我理解”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太认可”。
为了及时答复对方,何运晨在路上就着急忙慌地拿出电脑给对方解释。
等上了高铁,对方又发来一个问题,依然是“我理解……”
何运晨继续对质疑的地方作了修改。
然而,过了几分钟,对方又发来一个“我理解……”
何运晨再次对质疑的地方作了修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