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1-17 | 來源: 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幾乎沒有作者不受盜文的困擾。那些盜文的人自稱“全文俠”,往往直接發布全文視頻,以此漲粉,或是引流到其他平台,以幾毛或幾元的價格賣全文。
作者小唐每發表壹篇新作,都會去各平台上抓盜文。“如果不抓,就更沒收益了。”她總結的經驗是,抖音、快手打擊盜版的力度更大些,只要上傳相關證明往往很快能下架;其他視頻平台則很難舉報成功,即使上傳了證明也不壹定能得到處理。有壹次,小唐試著撥打某互聯網巨頭的客服電話,打了伍六次都沒能接通人工客服。
10月27日,知乎官方發布公告,鼓勵舉報盜文,還將贈送會員作為獎勵。事實上,知乎本就有專門向作者開放的盜文舉報渠道,相比起新活動,小唐更希望平台能夠加快處理那些積壓已久的舉報。
網文盜版層出不窮,光是筆趣閣都有很多個App。(圖/網絡截圖)
李嬌坦言:“作為消費者的想法就是能白嫖絕不花錢。”而作者們也會心酸地看到,明明是作者精心寫出來的小說,讀者卻只會稱贊“全文俠配享太廟”。山楂還曾經遇到過壹個盜文者,在被舉報之後私信她賣慘,說自己生活不易,“就想漲點粉好賣貨”。
作者搶占熱點、平台推文引流、盜文者漲粉賣貨,本質上,這是壹場爭奪消費者注意力的戰斗。當網絡文學從單本付費訂閱發展到免費閱讀、包月制會員,從百萬字長篇濃縮成壹萬字短篇,這場競爭已趨於白熱化。
網絡文學最初誕生,是源於許多作者因興趣在網上創作小說,從略顯古早的西祠胡同到雨打風吹去的天涯,除了可能的紙書出版邀請之外,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收入,不過都是為愛發電。
直到2003年,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網站開始推廣VIP付費模式,這種前半部免費、後半部收費的模式逐漸成為主流。
相當多的國產劇都是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原著作者能收到不菲的版權費。(圖/豆瓣截圖)
2018年,以番茄、柒貓為代表的免費小說興起,吸引讀者的噱頭則是“免費”大於“內容”,這種模式下,平台用讀者群體吸引廣告商,再分出部分廣告費以支付作者的稿酬,實質是把消費者的“注意力”變現——只不過,這兩家免費小說平台最近均推出了VIP包月服務,給予會員無廣告的權益,歷史又進入了壹個大同小異的收費輪回。
目前,短篇小說在各平台都是以包月會員的模式進行付費,而讀者能夠發現作品的途徑就是平台的榜單和算法推薦。《中國青年研究》壹項關於網絡文學的研究指出,讀者的注意力決定了作品的命運,而網文平台掌握了分配注意力的權力,“不看內容,只看數據,數據好就證明有熱度,就會推薦,繼而不斷升級曝光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