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2-15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大學畢業後,他工作了壹年,攢夠錢後於2019年底去日本讀語言學校。壹年的語言學校結束,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准備日語考試,申請日本的學校,但是屢次失敗,並於今年贰月回到北京。
因為父母在經濟上的支持,他雖然也想過要找工作,但是也並沒有特別的緊迫感。他說:“比如看見餐館貼出招工,我不會去,因為我很懶”。他承認自己現在“確實和社會有些脫節了”,而且對找工作這件事“心裡很抵觸”。他說,他目前考慮開始找工作,雖然表示自己並不喜歡北京,但是不打算找其他城市的工作,“畢竟在家裡不用付房租”。
“慢就業”是不斷在中國的媒體報道和調查問卷中出現的另壹個新詞。該名稱指代應屆畢業生中暫未進入就業市場的人群,包含“繼續深造後就業”和“暫緩就業”兩部分。
調查顯示,幾個月來,“慢就業”比例整體呈升高趨勢。今年9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的大學生。
擴招公務員、研究生,政府措施“治標不治本”
根據中新網10月的報道,2024年中國國家公務員計劃招錄3.96萬人,相比去年擴招約6.7%。對比2020年的2.41萬人,2024年國考招錄人數漲幅超六成。今年公務員的省考也大幅擴招,擴招幅度達到17%。另外,許多高校都進行了研究生的擴招。根據中國教育部的數據,2024研究生擴招5.61%。
但是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委員會斯泰爾認為,這些措施並沒有觸及到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本質原因。他將現在的高青年失業率歸咎為供需不平等。他解釋說,中國近年來通過大量擴招,本科和碩士畢業生越來越多,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景氣,需要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崗位卻越來越少。
同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卻不能為大學生畢業生創造他們所需要的工作崗位。他說,“但這些木工和瓦工的工作機會,並不是中國的大學生所尋求的工作機會”。
他還提到中國政府近年來對教育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的打壓,這些行業恰好是大學畢業生喜歡從事的行業,也因此讓職業市場中的供需更加不平衡。
2019年從亳州大學小學英語教育畢業的付紫荊告訴記者,自己的不少同學都因為中國政府於2021年對於教培行業的打擊而難以找到工作。她的兩位2020年畢業的學妹至今都沒有找到工作,雖然“她們壹直在考公(即參加公務員考試),考編(考教師編制),哪裡有合適的崗位就去哪裡考”,但因為競爭激烈,叁年來都沒有考上。
她說,她也注意到老家這幾年多了很多年輕人,“他們有的創業,有的就待在家裡‘啃老’”,而在疫情之前,老家的村莊裡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因為他們都去城市裡尋找更好的機會了。
付紫荊自己畢業後在老家壹所私立小學中找到英語老師的工作,做了半年遇到疫情就失了業。之後她報名考教師編制,還在在當地培訓機構報了學習班。“那個時候工作不好找,老師的崗位可能壹個崗位就幾拾人甚至上百人考試”,她告訴記者。
2020年10月,付紫荊終於在壹所公立小學裡找到了教英文的工作,但是,由於無法接受工作中隨時隨地的政治思想教育,2022年9月,她選擇放棄教師這個同齡人眼中的“香餑餑”,利用勞務派遣的方式和男友壹起去新加坡打工。他們在網上看了壹些中國人的“走線”視頻後,選擇“走線”來到美國。今年2月,兩人到達了美國,現在她在洛杉磯壹家餐廳做前台。
高失業率與低生育率
陳倩倩(化名)在美國讀完了研究生,新冠疫情期間選擇離開美國,回到上海,在壹家國有銀行的投資部門工作。
2023年,在中國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她所在部門管理的投資基金虧損不少,投資回報率不盡如人意。雖然還沒有正式被裁員,但她已經從部門主管那裡收到自己可能工作不保的風聲。
她告訴美國之音,在此之前,已經有幾位今年的應屆畢業生原本收到的工作合同被收回。她最近在聯系獵頭,但金融業和科技業被裁員的人數不少,很難找到滿足自己薪資預期的工作。相反,她留在美國的同學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每年也都有可觀的分紅和加薪。她開始有了回到美國工作的打算,也明確告訴家人因為工作動蕩,不准備在近期生孩子。-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