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2-21 | 來源: 慢放SlowDown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另壹方面,從QuestMobile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2023年9月淘寶APP用戶規模達到了8.95億,拼多多APP為6.5億,而兩者的用戶重合規模達到5.51億。雖然在APP用戶規模上,拼多多距離淘寶還有壹點差距,但是從總時長滲透率上看,兩者差異已經不大,淘寶和拼多多分別為39.1%和40%(APP總時長滲透率=APP使用總時長/移動購物行業使用總時長)。
這意味著,對於大瑤們來說,拼多多已經對淘寶形成了壹定的替代,成為了其日常休閒的新方式,並且偶爾買壹買也不會有太大的負罪感。
然而,當我們把拼多多和其他購物平台放在壹起比較時,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人仍然對購物平台抱著相對“刻板”的印象,平台的優勢品類印象仍然對他們有著較大的影響。
具體來看,在拼多多上大家偏向購買家居用品、食品飲料、個人護理、生鮮和服裝鞋履;在淘寶上,大家的首選品類是美容護膚品、服裝鞋履、家居用品、個人護理和食品飲料;在京東上,大家偏向於購買3C數碼、家電、生鮮、食品飲料和美容護膚品。
如何去理解這種優勢?
花花告訴我們,這並不是說某壹個平台上的某壹類產品會更好,在各平台的品牌旗艦店購買其實是差不多的,基本上只有價格的差異。但是有時候消費者並沒有壹個很明確的購買形象,特別是在買衣服的時候,非常需要在平台逛壹逛來做選擇,這時候單個品類下的豐富度和偏好推送就很重要了。
大廠員工天天說,自己在拼多多上買的品類最多,日用品、零食都買;淘寶上則會買壹些護膚品,但基本是在大促;京東上基本不會買東西,除非特別急用;抖音上主要是買衣服。
對於花花和天天這樣的消費者來說,至少存在著以下幾種邏輯:第壹種是價格邏輯,在消費零食、日常用品這樣不特別看重品牌或是買大品牌的時候,性價比可能是選擇的重要邏輯,平台大促和拼多多此時會更加突出;第贰種是逛街邏輯,典型的便是買衣服的場景,需要逛壹逛看壹看,更加類似於在內容推薦中選擇更符合自己審美的產品,淘寶和抖音會更符合邏輯;第叁種邏輯是時間邏輯,在急需的產品當中,物流的快速、有保障被置於了首要位置,京東便會在此時凸顯。
雖然大部分人選擇在拼多多購買壹些特定的品類,但是當我們分年齡來看的時候,會發現拼多多已經在00後的日常消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48.9%的00後選擇了“大部分網購都在拼多多上”。
針對此,我們和壹位正在上大學的00後甲魚聊了聊。他是拼多多的忠實用戶,每個月基本上都會在拼多多上買東西,但主要買的還是小零食、平常用的紙巾什麼的。因為這些物品每個人都會用到,全宿舍壹起拼個單就很便宜。而家裡人在購買此類商品的時候,則會因為快遞經常沒法上門,最後還是京東買的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