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2-25 | 来源: 萨沙1928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朱令铊中毒 | 字体: 小 中 大
通过科学证明,朱令是被长达4个月时间慢性下毒。而下毒时间点同朱令上学时间点重叠,说明她确实是在校园中被下毒。
投毒者采用慢性下毒的方式,本身是把双刃剑。慢性下毒可以避免恶行的穿帮,但穿帮后却大大降低了警方抓住凶手的难度。
投毒者之所以采用慢性下毒,唯一的解释是唯恐警方发现朱令死于投毒。
如果投毒者同朱令关系很普通,接触也有限,就根本不需要费时费力,还要冒着被人当场发现的危险慢性投毒。
因为警方很难通过朱令社会关系的排查,锁定他是真凶。
只有投毒者同朱令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就在朱令的身边,才会千方百计掩盖下毒的迹象。
他不是傻子,知道警方发现朱令中毒而死后,最低程度也会调查身边最亲密的人,比如同宿舍的室友,投毒者就有相当大的危险。
在下毒的4个月时间,铊含量的峰值有25次之多,排除最初可能是在隐形眼镜药水中一次性投毒,投毒者也有18次直接下毒。
同时,下毒者一共采用了3种下毒方式,20多次在放在宿舍的隐形眼镜药水、水杯、中药罐中反复下毒,可见他对朱令的生活甚至起居非常了解,应该是很亲密的人。
想要这么多次变着花样下毒,又要躲避宿舍众多学生的眼光,基本可以锁定是同住一室的人下毒。
既然下毒这么多次,投毒者不太可能躲避所有目击者,总有个别人会看到,仔细找找应该可以发现直接的证人。
通过投毒者下毒的手段,可以看到他对于铊有一定的了解,这在整个北京市也是极少见的。然而投毒者又对铊的了解不太深,不知道致死量究竟是多少,更不敢去问。这就出现长期慢性下毒和突然大量下毒交替出现的情况,前后用了三个阶段花费4个月,才将朱令差点毒死。
也就是说,投毒者应该是从事铊的实验或者研究工作,又是刚刚接触。
试问,整个清华大学又有几个人符合这个标准?这几乎可以精准定位到某个人身上。
再说,投毒者从开始到最后都是非常狠毒的,下手没有任何犹豫。他前后花费长达4个月,使用了3种下毒方式,可能一共投毒18次之多,最终甚至加入铅中毒,就是要彻底弄死朱令。
此人一定同朱令有什么矛盾,对朱令恨之入骨或者极为嫉妒,到了可以不惜代价杀人的地步。
朱令是个90年代初的女学生,社会关系有多少?接触的人能有几个?勉强算是仇人的对象,恐怕更是只有区区几人,嫌疑人范围是极小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