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12-30 | 来源: 联合早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节专栏 | 字体: 小 中 大
2000年代后,各地限制燃放花炮的措施不断往禁止燃放推进。严重的空气污染、燃后街道保洁等问题,促使全国各地从2013年起对燃放花炮采取更严格的禁令。
据中国公安部2017年公佈的数据,全国禁放花炮的县市共444个,对燃放时间和区域进行限制的县市多达764个,几乎整个中国都是烟花爆竹的禁区。
直到2023年,各地的燃放禁令逐步鬆绑,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将“禁止”改为“限制”,允许在特定时段和区域内燃放烟花,珠海则直接废止花炮安全管理规定,失去了10年的花炮产业迎来一波曙光。
不过,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至今仍维持全面禁令。
花炮经济
中国今年初解除持续了三年多的疫情管制令,逐步走出冠病阴影,但遗留下来的经济复苏疲弱、消费信心低迷等问题仍困扰中国。有舆论认为,官方选在这个时候向花炮产业释出利好信号,背后可能离不开经济考量。
烟花爆竹制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面极广,上游包括造纸、印刷、金属矿业开采等,下游又对接物流企业、批发零售店等终端销售渠道,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
以“世界花炮之都”湖南浏阳为例,当地近149万人中,有30万从事花炮相关工作,相当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吃“花炮饭”的,核心产区如浏阳大瑶镇,十户就有八九户从事花炮工作。
据浏阳市鞭炮烟花产业发展中心数据,2021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61.5亿元(人民币,下同),佔全市总产值的16.2%,隔年同比增长15.3%至301.5亿元。
除了制造销售,花炮的可观赏性也能带动地方的文旅消费,如长沙橘子洲头每年都会举办烟花秀,如今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打卡点。从2011年至2016年,音乐烟花表演累计吸引5000万人次观看,给当地带来不少旅游收入。
对于因楼市低迷而陷入财政窘境的地方政府而言,支持花炮产业虽不能扭转困境,但至少能在春节期间激起短暂的消费热潮。
过度执法?
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可能更关心花炮禁放令下种种一刀切、过度执法的现象。
2018年大年初一,湖南双峰县悬赏1万元追缉违反禁令在市区燃放鞭炮的一对男女。双峰县当时发出的公告,将燃放烟花鞭炮形容为“公害”,更称违反禁令的男女为“不法分子”,引来舆论挞伐。
不少网民讽刺,“原来放个鞭炮都是不法份子”、“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一放鞭炮尽然成了通缉犯”。
迫于舆论压力,双峰县警方最终回应称,相关公告“没有经过审核批准、多处用语不妥”,造成不良影响,将其撤销,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今年1月,河南周口还传出有人违规燃放烟花而与警察爆发冲突。事缘当地民众在庆祝跨年活动时打破禁令,燃放烟花爆竹,促使警察出动执法。
网传视频显示,当时有多名民众围著一辆警车,要求警察释放被捕者,民众还和警察发生肢体推搡。一些年轻人打砸警车,警车的前挡风玻璃被打碎,最终被掀翻。
过去三年多的冠病疫情期间,过度执法、一刀切等问题层出不穷。中国民众对禁燃令的讨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们对官方在一些问题上过度执法、强势执法的不满。正如一名网民写道,执法应维持在法律的轨道内,而非逾越法律规定各行其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