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04 | 来源: 投稿指南 | 有1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陈凯歌 | 字体: 小 中 大
1977年洪晃回国,继续就读于北外附校。在放弃了考大学之后,洪晃凭借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上了英文播音员。
过了两年,定不下心的洪晃出于对外面世界和新鲜生活的向往,再次赴美留学。
1984年,洪晃从美国七大女校之一的纽约州瓦萨学院毕业,虽然学的是国际政治学,但洪晃并没有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从事外交工作,而是先后就职于美国AIG保险公司、德国金属公司下属的卡尔瓦斯公司等企业,做起了都市白领。
出于华裔身份的便利,洪晃在上述公司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和国内市场的对接,直到1996年,洪晃彻底厌倦了作为外国公司代表在中国进行买办的生活,舍弃了高薪工作,告别纽约、回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在担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期间,洪晃一度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承办着三本时尚杂志、一边在三里屯开了一家名为“薄荷糯米葱”的时装店。
此外,配合集团的电视业务,她还在旅游卫视做过访谈节目主持人。
洪晃的好朋友作家刘索拉戏称她为“小商人”,洪晃欣然笑纳。
但其实洪晃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人,她对有趣、浪漫、新鲜感、意义感的渴望远大于对金钱的渴望。用她自己的话就是——“太爱玩了”。
2015年,面对平面媒体整体运营的下滑,洪晃意识到“我没必要再去维持一个非常昂贵的,也不能给我自己,也不能给我的同事带来增长的收益的企业”,于是中国互动媒体集团董事会决定结束公司运营。
在告别商圈之后,洪晃回归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媒体人。
在新浪博客正兴起的时期,耐不住潘石屹和新浪副总编辑侯小强的几番“撺掇”,洪晃写了第一篇博客文章《前夫与馒头》。
此文一经发表名动天下,在侯小强看来这篇文章堪称新浪博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说起来这篇文章还是和陈凯歌有关系。
2005年《无极》上映后口碑票房均遇冷,众多影迷都对陈凯歌的这部“大制作”感到失望。
其中一位叫作胡戈的电子音乐人在看完电影之后,用10天时间制作了一部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该片挪用了《中国法治报道》讲述案情的模式,对《无极》进行了一番恶搞。短片发到论坛上后,引发大量传播下载,也惊动了刚从柏林电影节归来的陈凯歌。
胡戈馒头
陈凯歌对此勃然大怒,认为胡戈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势必要与其对簿公堂。
不料,舆论却十分统一地倒向了胡戈一侧,认为陈凯歌气量太小,不禁逗。包括著名的电影圈名人张艺谋、陆川、曾志伟等人都表示恶搞无伤大雅,应当与民同乐。
洪晃的《前夫与馒头》也属于声援胡戈的一篇博客:
“我一直想装个正人君子,高姿态一点,沉默一点。但这事实在太好玩了,我都快给憋坏了,再说我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不会有人把我当淑女,所以干脆,就在这儿多几句嘴了。”
“由于前夫和一个馒头过意不去,这一周以来,我的所有朋友都毫无遮拦地拿我开涮带着讽刺和嘲笑的口气,点拨我对男人的判断能力和品味……看来这女人出嫁一定要慎重,我这辈子真是来不及了,下辈子得注意了。”
“咱中国人有句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连个馒头都装不下,不就明显变成小肚鸡肠了嘛。何况这馒头明显是把一顿粗粮变成富强粉了,这不是好事吗?要是我的话,看看家里还有什么陈糠烂菜,干脆都拿出来让高人变成好吃的细粮,既挣了面子,说不定还能挣钱,名利双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