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05 | 來源: 九派新聞 | 有13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日前,壹名博主在網絡上發布“復旦留美博士流浪街頭”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被拍攝的男人自稱54歲,畢業於復旦大學,赴美國讀碩士、博士,並留校讀博士後,還曾在華爾街工作幾年。因為精神問題,2007年,他開始在街頭流浪,前半生的身外之物壹件壹件丟失、零落。
16年來,他居無定所。最早,他會到教會領取壹些錢財和食物,能睡在廉價的網吧,10元包夜。但後來,這筆錢對他而言也變得昂貴,天氣冷時,他會住在地鐵站,更多時候,他睡在街頭屋簷下。
博主王探長經朋友介紹見到他時,他頭發花白,略有些凌亂,牙齒松動脫落,難以咀嚼,只能吞咽食物。當王探長提出想要幫助他,找個收容所,或是找份工作,他重復了叁肆次:“讓我休息休息,我能找到工作。”
視頻發布後,其不同時期的同學均辨認出,視頻中的男人是孫先生。據媒體報道,復旦大學美國校友會(紐約)聯絡人向記者確認了該男子的身份。1月5日,孫先生高中同學魏明(化名)告訴九派新聞,孫先生的家人也已確認其身份,按照合理程序對其進行安置,“征求個人意願再定下壹步”。
九派新聞聯系到孫先生在小學、高中以及復旦少年班時期的同學,由他們的回憶拼湊出孫先生學生時代的面貌。
[1]高中6門課4門滿分
雖然是同學,但大家與孫先生鮮有交集,知之甚少。唯壹可以肯定的是,他壹直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是“別人家的小孩”,是絕頂聰明的“學霸”,甚至在很長壹段時間裡,他是同學們的驕傲。
張平(化名)和孫先生小學同班、初中同校。在他的記憶中,孫先生在小學擔任大隊長。他可以和大家玩到壹起,在家學習時則是“高度自覺、認真的”。
20世紀八九拾年代,孫先生出國後,他們失去了聯絡。直到今年1月2日,張平看到別人轉發的壹條視頻,畫面中的男人雖然變得蒼老、飽經風霜,但他還是第壹眼就認出了老同學。“說話的語氣沒變,理好發,牙齒治好,打理壹下和年輕時差不多。”
魏明是孫先生的高中同學,也是長涇鎮同鄉。在1984年的夏天,他們壹起考進江陰市最好的高中——南菁高級中學。只做了壹年同窗,第贰年,孫先生就被復旦少年班錄取,離開了南菁高中。
孫先生的成績實在耀眼,魏明記得,在壹次期中考試,孫先生“6門課能考4門滿分”。“他智商極高,各科都很平衡,不只是在物理上很有天賦。”魏明的記憶裡,孫先生不太愛說話,但眼裡總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魏明記得,整個年級考入復旦少年班的只有兩人,全在他們班,孫先生更是以第壹名的成績被錄取。少年班選拔極其嚴格,魏明當時甚至沒有參加考試的機會。“他太聰明了,當時有很多聰明的同學,但和他比,都自愧不如。”
南菁中學負責校友活動的老師也說,在學校檔案室裡看到了孫先生壹個學期的成績,“很厲害”,還有班主任寫的評語。他說,孫先生在南菁只讀了壹個學期,任學習委員,和他壹起考上復旦少年班的同學是當時的班長。
[2]女同學看到視頻後忍不住流淚
魏明和孫先生在高中以前並不認識,老鄉的關系也沒有讓他們更親近。魏明印象中,好像整個班都沒有和孫先生關系特別好的同學。視頻裡的孫先生似乎比他學生時代更樂於表達。“我感覺他現在談話很坦然,以前比現在還要沉默寡言。”
對魏明而言,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後,也曾有過壹段艱難的時光。當時他習慣說長涇鎮方言,老師用江陰話上課,他連聽都聽不懂。雖然同屬於吳語,但仍有很大差異,“很土,我說話別人也覺得難懂。”
大概用了半年,魏明才漸漸聽懂江陰話,能和同學溝通。他和孫先生口音相近,回想起來,或許當時的孫先生也曾和他遇到同樣的困難。但少時的他們,並未嘗試過主動和對方交流,除了放假回家可能會遇上,他們鮮有交集。
1月2日下午,孫先生在美國街頭的采訪視頻被發到南菁中學的校友群,隨後流傳到魏明所在的班級小群。
視頻末尾,孫先生用英文做了壹段自我介紹。所有信息都符合,除了字幕中寫他姓吳。同學們反復聽了幾遍,最終認為是他按照英文習慣,將姓氏置後,而翻譯誤讀,將名字的音當做了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