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08 | 來源: 海邊的西塞羅 | 有24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是錯過了多大壹個風口啊!
我覺得,若非是因為他腦筋太死,或者躺的實在太平,瞎話都懶得編了,那就只能解釋為孫博士至少是個有底線的人,寧可當流浪漢,也不學某些“出口轉內銷”的學術渣滓、混子,恰騙情緒流量的爛錢。
如果孫博士真有此念,也堪稱“君子固窮”了。
好吧,以上屬於半開玩笑,下面說點更正經的。
很多人在這則新聞中,看出了美國社會缺乏底層兜底機制的冷血。你看《環某時報》都趁熱發表了壹篇文章,題曰《從“流浪博士”看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嚴厲揭批了美國“消滅窮人”的丑惡現象。
不可否認,與被國人廣泛嘲笑為“養懶漢”的歐洲不同,美國文化是壹個喜歡贏家、鄙視輸家的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新教倫理”。
你看電影《巴頓將軍》裡老巴頓壹開場就直言:“美國人就是壹心想贏。我們最看不起那些輸了還會滿臉歡笑的失敗者。”
是的,在美國傳統文化裡,你有壹膀子力氣,想過更好的生活,你就應該去工作、去奮斗。而社會需要優先保證每個勤奮肯幹的人都得到與之相應的酬勞。所以美國不養躺平的懶漢,但同時又追求讓所有肯幹的人過想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夢”。
這個思路與看到流浪漢窮死在街頭,就會心生憐憫,覺得社會對他們有壹份兜底責任的“歐洲夢”是有區別的。在公平與自由之間,美國人優先追求自由,而歐洲人(尤其是歐洲大陸國家)更追求公平。贰者各有優勢與弊端,孰優孰劣大家各自偏好使然。
而我覺得,如果真要贰者擇壹,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會更贊同美國人這個思維方式的。因為大多數中國人也和美國人壹樣強調個人奮斗,覺得愛拼才會贏麼,躺平就活該受窮挨餓。
所以眼下借孫博士事件大肆調笑的國內網民當中,肯定有不少當初更刻薄的調笑過歐洲的“養懶漢”制度。
可如果壹個人,既覺得歐洲那樣的“養懶漢”不好,又嫌棄美國那種強自由、弱兜底的體系。那麼他心中良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到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還是說,這幫人,僅僅是因為現實中美國和歐洲他們壹個都去不了,所以只要能見到去了的同胞流落街頭,遭災遭難。他們就能獲得壹種幸災樂禍的快感?
這樣的韭菜,我覺得倒確實符合那些在海外混不下去、靠跑回來靠民粹賺流量的鐮刀的胃口。
所以,再強調壹遍,孫博士完全有當這種鐮刀的資質,卻沒割這個韭菜。就憑這個,也值得贊他壹個。
而我在想,如果孫博士真的回國,搞專業、教書、教英語的工作都不太好找;割流量韭菜的鐮刀他又不願當;那他能幹什麼呢?多半還得繼續當躺平的流浪漢。
那麼,同樣是流浪漢,在國內當和在美國當,究竟哪個生活的更舒服壹點呢?這個問題好像還真沒人研究過,嚴重建議什麼陳老師啊、張老師啊仔細研究壹下這個問題。如果也得出壹個什麼“我們的流浪漢生活也比美國好伍倍”的學術結論。那孫博士就真的能放心大膽的回國了——當然前提是,他真信了這幫“專家”的鬼話。
我估計孫博士不會,人家是躺平了,混的慘了點,但好歹沒那麼蠢。
而在此之前,我覺得就讓孫博士繼續在紐約街頭飄著吧,這是人家基於自身意志的自由選擇,我們無權幹涉。而且聽說美國復旦同學會已經給他找了房子,安排他住下了。你看他流浪了16年,靠吃救濟、睡公園椅還能活下來……美國這“消滅窮人”的效率,也確實忒低了壹點,遠沒有《環某時報》和壹眾“歸國專家”說的那麼凌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