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10 | 來源: 九行Travel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苗歌是苗族歷史的見證,也是唱歌之人記憶力絕佳的證明。
聽說,為了熱鬧過年的這幾天,有的富貴人家,得花上10萬元。但也只有過年期間,人們不用再忙碌奔波於山裡田地間,徹底地放假,在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盡情享受。
抬豬腿
凌晨3點,我被豬撕心裂肺的嚎叫吵醒。等我下樓的時候,儀式已接近尾聲。
苗寨通常是在苗年伊始來殺豬,慶賀壹年的風調雨順。
過年期間,殺豬也有自己的術語。比如“拿刀來”,這個時候要說成“拿草葉來”;“殺豬”要說成“敬拜大官人”;“拿柴火來”要說成“把太陽照過來”;豬血不能叫做“血”,而是稱為“浮萍”;燒豬用的稻草要說成“蓋被子”……豬在苗族是受尊重的,雖然它自己可能不這麼想。
今年的苗年同時遇上了鼓藏節,這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鼓藏節13年才舉辦壹次,且每次日期都不是固定的,而是由鼓藏頭召集本鼓社宗族各自然村寨的老年協會、鼓藏頭、活路頭以及村幹共同商量,定個日子。
△鼓藏頭的家很豪華,門口全是豬腿,壹層改建成了博物館。圖片來自作者
而鼓藏節最有趣的儀式,當數抬豬腿。
苗族人在豬腿分配這件事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帶尾巴的豬腿壹定要送給姻親舅舅,其余則送給贰舅、姑爹等至親。錯分豬腿,便有可能意味著社會關系及親疏秩序的打破,人際交往也有可能就此中斷,不再繼續做壹門親。
正因如此,苗族人世世代代謹遵傳承下來的習俗和禮儀,分豬腿,收豬腿,各自高高興興抬回家。
△分好的豬腿,接下來會讓各家親戚抬回家去。圖片來自作者
這讓我想到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所說的:“實物流動和人際關系之間的聯系是相互的。如果說朋友創造出禮物,那麼禮物也創造出朋友。”
這些習俗,看起來繁瑣,也就是在“我到你家來抬豬腿,你到我家來抬豬腿”這樣的過程中,找到了凝聚親戚情感的紐帶。苗族俗語因此說:抬豬腿,不忘親。
另壹位人類學家拉德克裡夫·布朗曾光顧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南邊的壹座小島,他發現生活在這裡的安達曼人對收獲甘薯後的處理和使用,有著明顯的區別:男人們要把自己的甘薯贈與他的姐妹家,而他家所食用的甘薯則由他妻子的兄弟來提供。
布朗由此得出結論:甘薯的流動和贈與,並非指向壹個經濟上的獲利,而是通過物的傳遞,達成了某種社會關系的維持與鞏固,其起到的是壹種“精神上的作用”。
苗族的豬腿,就像安達曼人的甘薯,人們互贈豬、鴨子和魚,再收獲豬腿,在這個過程中維系親戚情感關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