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1-18 | 来源: 伊历史 | 有3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赵薇 | 字体: 小 中 大
万家文化公布股权转让的消息引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高度关注,仅仅三天后,就在2016年12月29日,交易所就向万家文化发出了问询函。证监会的资料显示,问询函一到,此交易的组织者和当事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他们在微信群里紧急商议如何应对。2017年1月4日,万家文化的董秘詹某在微信群里说,“最重要的是要让资金安排计划看起来合理可信,让人相信我们有能力完成这笔交易,资金安排计划必须确定下来”。经过多方协商,龙薇传媒的财务顾问恒泰长财证券拟定了回复的初稿,经过相关人员的审核,万家文化于1月12日正式回复了交易所的问询函,称:本次收购所需的30.6亿元全部由自己筹集,其中股东出资6000万元,向西藏银必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借款15亿元,以赵薇的个人信用作为担保,另外向金融机构质押融资15亿元。按照这样的安排,此次收购的杠杆率高达50倍,而且,龙薇传媒是一个匆忙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元,还没有缴纳,总资产、净资产、收入利润都是零,完全是一个空壳公司。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响。
2017年1月20日,原本已经敲定的中信银行贷款,被银行高层一纸否决,让龙薇传媒陷入了困境。随后,龙薇传媒四处奔走,试图寻求其他银行的支持,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银行们纷纷表示,这个项目太敏感,无法通过内部审批。这时,龙薇传媒的老板赵薇和黄有龙,开始了一场自我辩解的大秀。他们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声称自己拥有金宝宝控股等多个上市公司的股份,市值高达45.22亿元,还有其他资产价值11.41亿元,加起来总共有56.63亿元的身家。他们还说,仅仅在2016年,他们就从投资中收回了12.56亿港元的现金,而且他们在海外还有超过50亿元的资产。他们的意思是,他们有足够的钱,不需要借贷就可以完成对万家文化的收购。
但是,证监会却不这么看。证监会在公告中指出,赵薇和黄有龙的这些资产,都是用借款买的,而且还有很多负债。他们的所谓的自有资金,其实是不存在的。证监会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在误导市场和投资者,是在玩火。事实上,赵薇和黄有龙,从来就没有打算用自己的钱去收购万家文化。他们的计划是,先找到一个第三方的投资者,西藏银必信,让他们出钱买下万家文化的股权,然后再用银行的贷款,把这些股权转移到自己名下。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很少的钱,拿下一个上市公司。但是,当银行拒绝了他们的贷款申请后,西藏银必信也不愿意借钱给他们了,因为他们的条件是,必须有银行的配套贷款,才能放心借钱。这样一来,赵薇和黄有龙精心谋划的收购大戏,就彻底破灭了。“我和赵政说,算了吧,这个事情太难了,不要做了……孔德永还想让我们保留5%的股权,说是给我们留个后路,其实我们根本不想要,但是出于信用,最后还是答应了。”黄有龙在证监会的调查中,无奈地说道。
2017年2月13日,万家文化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宣布调整股份转让比例。原本计划出售给龙薇传媒的股份大幅缩水,从本来的25%降到了5%,相应的转让金额也从26.5亿元减少到5.3亿元。仅仅过了一个多月,2017年4月1日,万家文化又发出公告,称已经与龙薇传媒终止了股份转让协议,双方同意放弃追究对方的任何违约责任。这场原本天衣无缝的蚂蚁吃大象的资本游戏,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万家文化的股票也随之遭到了市场的反噬,从2017年1月17日创下的一年新高24元多一路跳水,跌到了后来的9元多,市值蒸发了近六成。公司的财务状况也陷入了困境,融资渠道被堵,资本运作停滞不前。万家电竞,作为万家文化的重要子公司,也受到了牵连,由于缺乏新的资金注入,经营状况日益恶化。2017年8月,祥源集团接手了万家文化,成为了其新的实际控制人,上马后立即对万家电竞开刀,认为它与公司的发展战略不匹配,决定将其剥离出去,让它退出上市公司的版图。-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