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02-01 | News by: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生命力惊人的“相亲角”
刘树文还在等待。
70岁的他独自坐着,右手缓缓搅动手中的咖啡,眼神却越过餐厅的一个个脑袋飘向远处。他从浦东坐了半小时地铁到这里,是今天比较早到的一批人。
中午12点以后,人陆陆续续地来了。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女人眼睛瞄了一下四周,突然意识到身边都是“老人相亲的”。“哎呀,我怎么坐在这里。”她随即埋下头,快速结束就餐后匆匆离开。
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承欢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弱关系网络下中老人的社会交往——关于万达广场舞和宜家聚会的实地研究》中追溯了宜家老年相亲角的渊源:大约在2007年,商家发起一项营销策略,“周一至周五,消费者凭借会员卡可以免费换取咖啡”,此后,一些中老人年便开始在宜家聚会,喝咖啡,聊天消磨时间。一开始,人员规模不大,多以聊天聚会为主。但到了2010、2011年,中老年人规模已经比较庞大,最多时有600人上下,开始出现以相亲为目标的交友。
在宜家徐汇餐厅,就餐区和非就餐区用一排高桌隔开。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宜家徐汇店交通便利,室内环境好,还有不间歇的空调,显得“高档,体面”。有人撰文评论称,这里模糊了消费者和“白相人”的身份认知,又混杂在年轻顾客中,降低了老年婚姻中的年龄因素。
在过去几年里,黄桂珍每周雷打不动从在梅陇的家坐45分钟公交车到宜家。年过七旬的她身材娇小,穿着朴素,微卷的头发里夹着白发,虽然脸上皱纹不少,但皮肤很白净。
27年前,黄桂珍的丈夫患肺癌离世,她独自一人抚养女儿,女儿结婚后离开了家,她寡居多年,一直想找个伴。
正说着话,黄桂珍突然瞄到身边顾客碟子里的剩菜,她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三文鱼身上。她在用过的餐具里捡出一个保鲜膜,动作迅速地包起三文鱼,塞到自己的蓝色布袋里,说要带回去给朋友家的猫吃。“那个朋友现在去旅游了,我给他收着。”
她口中的“朋友”便是正在交往的男朋友,他们俩是在宜家餐厅结识的。黄桂珍回忆,第一眼看到男朋友就喜欢上了,但是不讲,放在肚子里。“他有1米76,那个脸也不太难看,稍微带得出去。他在电话里约我出去,我就答应了。”
一说到男朋友,黄桂珍就偷偷抿嘴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对方比她小三岁,认识五六年了,还没有结婚。“将来总归要在一起的。我们不要急,年纪也大了,互相一起开开心心就好了。”
一起来的朋友范明月66岁,比黄桂珍时髦,穿一身黑色紧身衣,短黑发烫成了微卷,口红鲜艳,牙齿整齐。年轻时范明月知青下乡去了黑龙江,在那结婚生子待了十年,后来丈夫出轨了,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了上海。
范明月捏起一小片菠萝包放进嘴里,她强调自己不是奔着找对象来的,只是来这里跟朋友聚聚, “在家里就一个人,也没什么事。这里我们都是单身,有共同语言。”
范明月说话时,68岁的李勇凑在身旁,“老婆、老婆”地叫着。他不时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座位跟其他女性说说话。
“他吹牛,喜欢开玩笑。”黄桂珍说。李勇头发乌黑,身材壮硕,显得热情活络,而在刘树文眼中,这是个“捣糨糊的花花公子”。
在这里,外形好的老人获得搭讪和回应的机会也多了不少。相比之下,刘树文的运气不太好——身形微胖,头已经谢顶,些许白发留在头上让他显得有些老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