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02-01 | News by: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路知行刚刚陪坐在对面的张爱娟办了宜家会员卡。今年60岁的张爱娟身材纤瘦,打扮看起来年轻入时:深红色高龄无袖针织衫,嘴唇上薄薄的一抹红色。
丧偶20年,张爱娟独自养育儿子长大,孩子结婚后不愿意跟她住在一起,她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又没有交往的对象,就来宜家散心。
路知行对她来说似乎条件并不太差。但张爱娟还是尖着嗓子“酸”他: “一个男人跑了51个国家,可能一个人跑吗”,“他有一卡车女人”,“家里娇妻美女藏着呢”,尽管如此,两人还是交换了微信。
路知行确实有一个“精神伴侣”,两人已经同居10年,但不打算结婚。
据他说,那个 “精神伴侣”67岁,有一个女儿和一栋一千万的房子,房子是女儿贷款买的。“我要是结婚,她女儿要说话了,名字加还是不加,贷款是给她解决还是不解决。我儿子说这个事情很麻烦,将来名字不加,这个钱付了后分了怎么办。她女儿又说,你跟我母亲在一起了,你不帮忙还贷款吗?结婚了就是一家,财产要放在一起。”
“现在我们单身俱乐部的人,有外地女的找上海男的,结婚了以后,男的倒下了,她把户口迁进来了,人跑掉了。”张爱娟附和道,“同居不是蛮好嘛,反正现在老了又不生孩子。”
对于宜家的中老年人相亲族,刘承欢在他的论文中总结说, “房子和钞票是深套在‘寻找晚年伴侣’之上的魔咒”。
“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你有什么条件,我有什么条件,都说清楚,不符合的,谈都不要谈,浪费时间。”在62岁的张方文眼中,老人的婚恋比年轻人的来得更直接。
看上眼的,直接走过去问, “我们谈谈好吗?”“你是什么情况啊?”不喜欢的,拒绝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我们两个不合适”,“不好意思啊,我没空”,“我不是来找的,我是来玩玩的”。
张方文八年前离异,自从一年前从朋友处得知“宜家可以免费喝咖啡,还可以认识好多朋友”,他每周二、周四都必跑一趟。
他曾看上一位单身女人,可对方对他说:“你光头,社会上带不出去。”也有人说:“你房子太小了,一室一厅怎么活啊,我儿子万一来你家住一个晚上,没地方住啊。”
而遇到那种不介意他光头难看,无所谓房子的人,张方文又看不上。到现在,他也没碰到一个互相都看得上的。
“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几乎每个老人受访都会提及这句话。
前述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承欢在他的论文调研中也发现,宜家相亲族的期待与实际情况有落差:在这里相亲的女性不少是国营、集体单位退休的普通工人,期待找教育程度较高或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但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却较少来宜家相亲。
还有些人谈了又分了。路知行指着距离他一米远的一对老人说:“这两个人,他们同居了三年又分了。再婚的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是根深蒂固,还有家庭的利益也会发生碰撞,往往会为了家庭的利益分开,不是我们两人好就好了。”
为了避免这些矛盾,路知行选择同居而不结婚。他自称,现在就想活得自由一点,活得快乐一点。
“单身不是长久之计”
《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在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是独生子女父母,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将会增加。
黄桂珍说,她常年寡居在70平米的小三间里,女儿很少来,她感觉孤独。只有来宜家跟朋友见见面,“这样玩玩就不乱想了,不然我一个人多苦啊。”
这个上海女人向往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热爱旅游、逛马路、去卡拉OK唱歌、听沪剧和越剧。
上世纪70年代初,当黄桂珍还是“小年青”的时候,上海人普遍住房条件窘迫,那时没有酒吧、舞厅,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去处只有马路。当年,去外滩的年轻人很多,久而久之,还形成了“外滩情人墙”。
四十多年过去了。黄桂珍这帮当年的小年青们从外滩“转战”到了宜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