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07 | 来源: 一条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学校里全部的学生,数学老师兼任体育课
很早以前村里有四个书院,加上大小私塾学堂有十几所,现在孩子都被送到城里去上学,村子里面延续了几百年的学校,眼看着就没有学生了。
我女儿在村里的小学,班上就6个人,都是女生。学校只有两个年级,总共12个学生,到下一学期,有可能学校就倒闭了,她会面临没有办法在村里上学的问题。现在考虑的是两条路,一个是去几公里外的镇上上学,但距离有点远,妹妹没办法独自上学。还有一个是新村民组建学校,用互助式的教育,但新村民的孩子没有那么多,靠家长来做老师目前不太现实。
虽然上学问题比较棘手,但我不后悔把孩子带回家。课堂上学的东西少了,好处比不好的要多一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到作业以外的东西。
在深圳的时候,他们有成长上的问题。像哥哥,我跟他妈妈已经分开几年了,他还是会有一些心理的创伤,有压抑的部分。那时候我工作很忙,甚至学校的老师跟他说:“你父母亲都不管你。”所以我就想把他带在身边。
他在美术方面有天赋,喜欢画画和设计图纸,老师经常反映不听课都在那画画,我不会批评他这个,学习能跟上就行。我的理念是,不一定读书要很好,但希望他们能逐渐清楚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真正想要的未来是什么。哥哥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烹饪,在村里,我和另一个伙伴开了一家咖啡屋,最初的咖啡师就是哥哥。有一天他跟我说,他喜欢做甜品,以后想去做甜品师,去读料理学校,他已经有清晰的规划。
▲放学后,女儿和朋友在村里玩
妹妹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特别黏我。我能感觉得到一个小女孩对妈妈的需要,可能无力的部分就是这个,哪怕每天陪伴,我还是无法完全替代妈妈的存在的。
这些年偶尔有城里的孩子到村里玩,我能感觉到他们其实是带着问题来的,有的跟父母的交流几乎没有,甚至是对抗性的。反观城市里孩子的生长环境,我觉得它是不够全息的,尽管物质丰富,恰恰缺失了最根本的那个部分,就是天性。
以前妹妹放学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看电视玩ipad,最多和哥哥玩一玩。现在她动不动就跑出去,昨天放学后还跟伙伴在古戏台表演节目,很自由地在村里找朋友,去山上摘野果,去地里挖番薯,偶尔有社区伙伴在,她能接触到来自各个地方的叔叔阿姨。当然不像我的童年那么丰富,但是远比城市里多元。
至少在山野中,在村落里,有养分滋养他们的视野和感受力。
对于我这一代人,父母亲已经七十几岁,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不知不觉当中,我已经处在上下交接的位置。回望自己回来的这6年,在城市的二十年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跳出去又返回来,代际之间的这种关系正在越来越清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