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08 | 来源: 六神磊磊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金庸 | 字体: 小 中 大
仅一部《孙子兵法》迄今就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上兵伐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等名言仍然脍炙人口。
屠龙刀,是金庸小说中凌厉的一道寒光,也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不屈、反抗的历史的写照。
五
金庸小说还有一处“龙”的重要设定——“天龙八部”,它代表的是又一种文化经典,佛经和佛学。
佛学是外来的,千百年里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早已经融汇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天龙八部”本身就出自佛经。它的原意是指八种神道生灵,“龙”也是生灵中的一种,而在金庸笔下,它隐喻的是林林总总的众生。
写《天龙八部》的时候,金庸已经对佛学有了浓厚兴趣。整部小说也笼罩着一股悲悯的气氛,所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慕容复、鸠摩智、段正淳、叶二娘、康敏……小说里这一个个好汉恶汉、怨女痴男,都是被隐喻的“天龙八部”,他们都是欲望的奴隶,被名利、执念等束缚、折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被悲悯的对象。
读金庸小说,常会觉得苍凉厚重,又不失温暖,就是因为有这一份悲悯在。
回头看金庸小说里这些着名的“龙”元素,不难发现,“龙”一直是最抢镜、最亮眼的文化名片,但它的含义又非常丰富多彩,始终在嬗变之中。
假如把它们合起来,金庸笔下的“龙”,恰好是一个华夏文明延续的故事:
《易经》诞生的时代,古老的先祖仰观星象,思索生命宇宙的规律。春秋时,兵家争雄,涌现出了《孙子兵法》一类的杰作,为人们争夺生存空间。
在无尽的征伐中,出现了庄子这样的智者,开始去看透、解脱,追求一种终极的自在。而且我们还渐渐有了更多的悲悯、同情的精神,融汇入儒释道等不同的文化之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六
金庸小说对龙的诠释,也给人一种启示:图腾,是要继承和发展的,它的含义也不会永远一成不变。
文学、电影、绘画……每一次新的创造,其实都是在延续传统,但同时也给龙不一样的意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