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09 | 來源: 《舌尖上的信念》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覺得贰者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烹調哲學:魯菜重視技藝,認為烹調就是動用所有手段改造食材,滿足食客口味;閩菜尊重原料,認為烹調的目的是闡發食材之美,萬物各有至味。
■ 圖源:網絡
06
年味:春節尚未過時,美味仍在薈萃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歷史上曾經失落過許多節日。古人經常題詠的上巳、春社,如今只有極少數學者記得這些日子。還有壹個寒食節,宋人把它和冬至、春節並列為叁大節,如今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況逢寒食倍思家”之類的壹些古詩。
春節還沒有消失的危險。但年夜飯失去光芒,頗為遺憾,如何恢復我們對於它的渴望呢?也許,突破地域局限,將華夏各地的美食引進我們的除夕餐桌,傳統與創新並重,可以增加年夜飯的吸引力。
在中國歷史上,天災人禍頻仍,食物匱乏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危機。壹頓豐盛的年夜飯,曾經是人們清貧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犒勞,是辛勤壹年的農夫為家人創造的現世天堂。這種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對美食提出了更高要求:僅僅豐盛不夠,還要烹制得宜、誘人食欲,讓我們的舌尖顫抖、迷醉。
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家人團聚,共享美食,壹同聆聽歲月的腳步,感歎人生之匆迫。還有比這更有意義的時刻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