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23 | 来源: 真故研究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19年,一向有“惠女精神”的林云清毅然投身创业。她将厂址选在相邻的南安市(泉州市代管县级市),因为丈夫的工作在南安,她也跟随丈夫在这里居住多年,对环境相对熟悉,相较于产业已经饱和到内卷的惠安县,专注于石材行业的南安市,用工成本更低,算是一片小蓝海。
林云清自己写了一份“招工启示(事)”,用粉红色彩纸印刷出来,跑到菜市场里,发给相熟的卖菜大爷大妈,让他们帮忙宣传。启事上写着“无需经验,包教会,不收费,来就给100元”,这样的宣传放在今天实在像诈骗广告,要带你去缅北噶腰子。
好在当地民风淳朴,有着最基本的信任,零星有人登门应聘。最初来的三人,是真正的小白,林云清信守承诺给每人发了100元的红包,开始从电动缝纫机怎么使用教起,前几天就让她们在破布上蹬出直线,能顺利蹬出直线再给奖励红包。三人的传播下,来应聘的人也越来越多。
众多应聘者中,林云清最终只筛选出了6人。一是,她只有自己一人充当师傅,教不过来。二是启动资金有限,租下厂房、买二手的电动缝纫机已经花了三四万,手头上的现金发不了太多工资。考虑到订单量也不会太大,还得自费买缝纫用线,6个人是最佳配置。
加工厂发展到现在,除了元老级的6人,还有5人分别在南安和惠安两地“居家办公”,林云清需要自己把布料送到她们家,再把成品货拉回螺阳镇的各大小厂家手里。为了省下请人拉货的钱,林云清混在一堆年轻人里去学了车、考了驾照。
#02
福建人是怎么做校服生意的?
闽南人的赚钱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尤其在鞋服这条赛道上,更有其宗族血脉延续的味道。晋江的安踏、特步、鸿星尔克几大家族占据了国内运动鞋服的大半壁江山,而石狮人则承接晋江鞋服的上下游,赚钱能力不遑多让。
而泉州市里GDP排名第三的惠安县,支柱产业之一是更为细分的赛道,校服。
上世纪80年代的惠安,人多地少、物资贫乏,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走供销”谋生,在外省发现校服商机的惠安人,回到省内开始动员家族亲属招工、建厂,逐渐发展成今天完整的一条产业链。
闽南人最看重宗族关系,而螺阳镇的校服产业也正是建立在此之上。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如今镇上大部分人都从事跟校服相关的岗位。
林云清有兄弟姊妹6人,均在校服厂里工作,弟弟林云聪在其他厂当供销员,2023年,他一整年都在安徽跑中小学校。作为教育大省,安徽几乎是惠安人的第二故乡。
一般而言,老板负责接触领导、疏通关系,供销员则负责跑学校联系校长、班主任,给学生量体。作为一线的人员,林云清见到了校服行业最真切的商战,竞争无所不用其极,送礼、举报竞对、恶意抹黑、给回扣都是常见的手段。拿到订单的诀窍就在于如何将以上手段运用到润物细无声。
与早先拿订单多靠人情的方式不同,如今,学生校服采购都需要通过招投标,渠道公开化,可以操作的空间变小。
水大鱼大,让懂得变通的福建人有其应对的方法。林云聪曾见过一家公司在投标前接连注册了3家空壳公司,投标同一家学校的校服采购项目,入围的5家企业里独占4家,最后如愿中标。而入围的另外一家企业在得知真相后,直接将举报信寄到纪委处。结果公示期被废标,重新招标,这两家企业都未中标。
图 | 大厂里的纺织女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