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07 | 来源: 海边的西塞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文章出轨 | 字体: 小 中 大
心理学家荣格曾有一个论断: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这话是很对的,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大多数民族回忆自己的历史,并形成世界观,往往不是通过历史学习,而是通过他们神话故事(比如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对神话故事的再解读(比如德国的《尼伯龙根的指环》)。
而对于美国这个在新大陆上建国的国家来说,它没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来打造神话,更无从获得重新解释神话的机会。所以只能乞灵科幻作品来代偿性满足之,所以的美国科幻文学特别的发达。从洛夫克拉夫特、到阿西莫夫、到海因莱因、再到《沙丘》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他们写作科幻小说的本质,其实都是在书写一部“美式神话”。
而作为小说的《沙丘》,毫无疑问非常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本文我们仅从历史观来看,就发现它几乎暗喻和囊括了整个(美国人视角中的)人类文明史:一个古希腊、罗马式的过去,一个中世纪的现实和一个符合美式政治理想的未来。
在战后美国科幻文学史上,《沙丘》是第一部做到这一点的小说,也是做得最完美的一部。所以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曾说:“《沙丘》之于科幻,就像《指环王》对于奇幻一样。”这话是很对的,托尔金在写《指环王》时,就曾说自己是想为没有神话的英国人用奇幻的方式编写一套现代神话。而《沙丘》无疑是用科幻的方式为美国人做到了这一点——它就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美国现代神话。
这就为什么这样一部今天看来很不好读的小说,在1965年刚刚问世之后,立刻在美国热卖,成为了第一个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双冠王,它确实找准了那个年代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这也是为什么《沙丘》这部电影难拍的原因之一,凝结民族潜意识的神话一定是最难拍摄的,德国人拍不好《尼伯龙根的指环》,宝莱坞没有哪个导演敢尝试《罗摩衍那》,咱中国人也没有哪位导演敢拍《大禹治水》……民族神话对于一个民族来讲都太宏大,太庄重了,一个拍不好就很容易拉胯。
而具体到维伦纽瓦执导的这部电影版《沙丘》,我反倒觉得还不错,很多差评说维神将《沙丘》中的文戏删减到了最低,导致小说前半部分最吸引人的“谁是叛徒”的悬念被淡化的几乎看不见了,电影的剧情张力也随之消失,成了一部“两个半小时的预告片”。
但我反倒觉得,维伦纽瓦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成功的。因为对于《沙丘》这种量级的“美式神话”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剧情张力,而是那种有类史诗般的庄重感,而维版《沙丘》利用考究的光影,宏大的特效,巧妙的运镜和震撼的音效非常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读者们下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时可以去注意一下一个细节: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人物在说台词的时候是不做动作的。这种类似话剧、歌剧的手法显然是导演在有意烘托这种庄重感。
或者说的简单些,对于《沙丘》来说,开篇第一部最重要的是拔范儿,而维伦纽瓦在这一点上做的几乎可以打满分。想想《指环王》,第一部其实也是这么个感觉。所以期待下一部吧,估计一定会有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