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07 |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 有1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紐約新聞 | 字體: 小 中 大
39歲的中國移民王超(音)去年12月來到紐約。
王超最終越過邊界進入加利福尼亞州,他說他曾在那裡被邊境當局短暫拘留。獲釋後,他繼續上路前往法拉盛,已於去年12月抵達。在法拉盛時,他曾每晚花12美元,在與其他中國移民合住的公寓裡租了個床位。最近他因為工作離開了紐約州。
中國移民大多數都不會去紐約市的收容所。據市政府官員說,自2022年春季以來在紐約市的收容所系統住過的逾17.3萬名移民中,只有不到400人來自中國。
新的中國移民之所以不需要依靠收容所,是因為他們可以求助於華人聚居的社區,紐約市的41.1萬名華人移民中,許多人住在這些社區裡。按照巴魯克學院蓋斯特的說法,這些華人社區長期以來壹直在幫助華人移民融入紐約和其他城市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蓋斯特教授說,這些被稱為“唐人街”的社區最早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西海岸形成,在反移民暴力和歧視性政策的環境中為華人提供過保護。這裡所說的歧視性政策包括《排華法案》,它曾從1882年到20世紀40年代限制來自中國的移民。“華人建立起支持系統,他們可以在其中整合財務和社會資本,”他說。
今天,紐約這種非正式但健全的華人支持體系已成為新移民的“首選”,代表法拉盛所在選區的州參議員劉醇逸表示。
中國移民拉因·潘(音,左)和寧(音,右)住在皇後區法拉盛壹個經過改造的公寓裡,也就是所謂的臨時酒店或家庭旅館。
紐約市的人口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有所減少,中國移民幫助彌補了壹些人口損失,並在建築、餐館和其他服務行業找到了工作,維持了當地經濟的運轉。
張貼在法拉盛的商鋪和網上的中文廣告中,包括公寓樓裡的“家庭酒店”,這有點像非官方的Airbnb房屋出租。在住著大量福建移民的日落公園社區,參加周日禮拜和聖經學習班的新移民讓教堂爆滿。
在唐人街的東百老匯購物中心,數百名新移民透過口口相傳聚集在那裡,尋求社區領袖幫助他們申請城市身份證,尋找醫保資源。
30歲的湖南移民布拉德·宋(音)去年夏天來到紐約,在法拉盛的壹家中式按摩店找到了臨時住所,那家店把床鋪租給移民過夜,每晚10美元。在他去買面條的超市,壹名店員幫他在壹家中餐宴會廳找了壹份工作。他還曾給食品外賣應用“飯團”送餐,並為新澤西州的壹家中資公司安裝過太陽能電池板。
但即使移民們已經安頓下來,不斷增長的人數也給移民社區帶來了挑戰,那裡的許多人本已在努力應對經濟上的不安全感,語言不通和文化障礙給他們造成的社會孤獨感,以及接贰連叁地發生了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後,對他們自身安全的擔憂。
據數據研究公司Social Explorer的人口普查分析,紐約人中有120萬是亞裔,約占該市總人口的15%。亞裔是個多元化的群體,包括韓裔、日裔、菲律賓裔、印度裔和孟加拉裔等幾拾個族群,他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差距。-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