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10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他說:“我15歲就出國了,壹個15歲的熱血青年跑到國外,突然發現你15歲以前學到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假的,這種沖擊感會讓你感到非常的極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了解兩邊很大的區別後,還是會比較唏噓。”
過幾年他希望成為美國公民,他說,他是不會回去中國的。“回去中國對我來說要犧牲的東西太大了,簡單的概括肯定就是犧牲自由,自由發聲的權利,或是犧牲在壹個自由的環境下的舒適度。”
他比喻出國前的自己就像是壹只青蛙,壹旦離開了那口井,發現外面還有這樣壹個廣闊的世界,“肯定是不願意再回到那個井裡面去了”。
看“兩會”再看美國 珍惜投票的權利
來自北京的葉先生來到美國15年,在叁年前成為了美國公民。他說,有關“兩會”的報道,在中國總是正面積極,而在美國才能看到更具有批判性的言論。他在中國時從來不知道外界對“兩會”有什麼看法,而在美國才終於可以聽到比較均衡的聲音。
葉先生認為“兩會”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關聯,因此壹直以來,不論是在中國或是在美國,他都沒有特別關注。
他說,在中國時的他,對“兩會”的了解是片面性的,當時決議以鼓掌全票通過,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後來換成了屏幕顯示計票,看到絕大多數人投贊成票,來了美國的他認為除了“走過場”,也有可能這些代表們本身接觸到的信息就很單壹,影響他們的決定。
葉先生對美國之音說:“可能大多就像我在國內時壹樣,他們聽到的聲音很單壹,參與‘兩會’投票的人,他們的信息輸入也是比較單壹的,所以會造成這種比較密集的去投壹類票。所以我覺得,作為當事人,我覺得他們可能也不知道是否哪裡有問題,因為他們是基於他們的這個信息來源所決定的。”
葉先生說,中國很少有人敢於持反對意見,因為大家擔心被報復、被打擊。由於存在這種恐懼被報復的心理,人大代表無法很好地代表當地群眾的意見。美國的議員則截然不同,他們公開表達自己的立場,敢於批評執政者,他們的支持者也能夠自信公開的表態,不害怕會遭遇不測。
成為美國公民後,每壹次選舉,不論是全國性或是地方性,葉先生都會投下自己的壹票。他珍惜能夠履行公民義務、表達意見的機會。
他說:“因為我在國內,我不知道選舉是怎麼進行的,我在國內沒有參與過。到了美國這邊,真地是每人壹票投出來的,所以我能感覺到我的選票,對選舉的結果有直接的影響。當然壹票可能在數量上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至少我覺得我的意見被統計進去了。”
取消總理記者會 有用信息更少了
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做程序員的滕子桓拾年前以留學生身份來到美國,目前持有工作簽證。他很高興在這裡不必翻牆就能得知真實的消息。他關心有關中國政治的新聞,“兩會”後總理記者會取消令他感到失望。
滕子桓對美國之音說:“‘兩會’所有東西都是設計好的,就像我們看到全票通過的結果,背地裡都已經商量好了。‘兩會’代表甚至有來自台灣的代表,我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地代表台灣人民。”
“他們其實都是橡皮圖章,本質上就是走過場行事。但是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以前還能夠從記者會召開的時候,從媒體或總理看到壹些中國真實的情況,”他說。
他舉例,李克強過去曾在記者會上指出中國6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人民幣,溫家寶卸任時也提出中國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否則文化大革命可能重演。壹名女記者對著長篇大論的同行翻白眼,也是在記者會上發生。
他說,在之前言論相對比較自由的環境下,還能夠聽到壹些真實的聲音,試著去了解真實的情況。很遺憾現在越來越收緊,人民離真相也越來越遙遠,連僅有的狹小途徑都被關閉。
“中國本質上就是壹個黑幫社會,誰的拳頭大,誰就能有更多的話語權。壹個餐廳全是伍星好評,你肯定會懷疑是假的。中國就是這樣,所有人拍手叫好,全票通過的時候,我反倒覺得很奇怪,”滕子桓說。
初來乍到美國 美中氛圍大不同
半年前來到華盛頓壹所大學讀研究生的張傑表示,因為知道“兩會”就像是壹場大型表演,他並不覺得這件事本身有多重要,因此也沒有特別關注。
張傑對美國之音說:“其實意義不大,壹個會開拾來天,然後其實決定不了什麼事情,那些什麼預算和法律,大家也知道因為時間短,也沒時間去看。其次,我覺得他們都很聽話,什麼都壹致通過,其實該決定的事情,可能開會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